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对肿瘤病因学及发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与正常细胞相比较,肿瘤细胞无论在形态结构、生化组成或代谢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结构上发生改变的糖蛋白或糖脂分子可以成为肿瘤细胞的新抗原,即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其中有些抗原成分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无表达,为某种肿瘤所特有,称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理论上来说,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非我”的能力,可识别TSA,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消灭肿瘤细胞。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主要效应细胞是CTL。根据双信号学说,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为CTL细胞需双信号刺激: 一是抗原递呈细胞(APC)呈递的抗原肽-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物,由特殊T细胞抗原受体(TCR)识别,并将信号传递给T细胞。此信号对T细胞活化是必需的,但不引起T细胞增生和分泌细胞因子;二是共刺激信号(co-stimulating signal,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为T细胞抗原特异性激活所必需,启动、维持并调节活化级联反应,决定了T细胞是活化增殖、抑或转变为无反应状态(anergy)甚至凋亡(apoptosis)。TCR/CD3-mhc/抗原肽结合,TCR活化,并引发了胞内许多信号分子的活化,通过IP3K、Pyk2、Vav1、PKC-θand A-Smase等激活途径,引起基因的转录,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的变化。而B7/CD28/CTLA4的交联提供了TCR信号活化和放大的重要辅助信号,使T细胞进一步活化、扩增和分化,最终发挥免疫效应。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刺激了T细胞的活化。大多数肿瘤细胞可做为潜在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对T细胞递呈抗原,提供第一信号,但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表面不表达或低表达B7分子,使肿瘤细胞产生免疫逃避,这就是肿瘤发生免疫逃避机制之一。因此,我们考虑将共刺激分子导入肿瘤细胞,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共刺激信号中研究较多的是B7基因家族,尤其是该分子在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等方面的作用倍受瞩目。早在1992年Lieping C等人将B7基因导入带有人乳头状病毒16型E7<WP=40>基因编码抗原的鼠黑色素瘤细胞株获得了B7+E7+K1735细胞株。给小鼠静脉输注B7-E7+K1735发生多发行癌灶,4天后经同样途径输注B7+E7+K1735细胞,结果40%小鼠存活,60%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而对照组小鼠100%于61天内死亡。同时若先给小鼠体内注入B7+E7+K1735细胞,这种细胞不能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而起该小鼠对随后移植的同源B7-E7+K1735细胞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他们用CTLA-4融合蛋白和CD28mAb能完全阻断上述作用。并进一步证明了是肿瘤细胞表面的B7分子协同激活了肿瘤抗原特性的CD8+CTL细胞。不久Allison等人也报道了相似结果,肯定了前者的成果。随后多家研究结果均表明B7共刺激分子在肿瘤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基因载体分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与病毒相比质粒-脂质体复合物转导效率较低,但较其他非病毒载体转导系统具有较高转染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可容纳基因片段大,系统中的DNA整合和突变的危险性小,制备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该方法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本实验应用TRIzol试剂提取BALB/C小鼠脾细胞mRNA,在AMV作用下合成mB7-1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电泳结果表明扩增产物的特异性亮带位于1000bp附近,其片段大小与所要获得基因片段大小一致,然后将该基因产物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连接,并将连接反应产物转化入感受态细菌内扩增得到阳性克隆,收获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lI进行双酶切反应后,酶切产物电泳可见两条条带,小片段约1000bp大小,大片段位于5000bp左右,符合预测结果,证实已将目的基因插入pcDNA3载体,命名为B7-1/pcDNA3。该重组质粒送生物公司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报道mB7-1基因序列一致,从而证明我们构建的重组B7-1/pcDNA3真核表达载体是成功的。本实验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小鼠lewis肿瘤细胞,于转染后48小时收集各孔肿瘤细胞,提取mRNA,应用反义PCR的方法从基因水平检测B7-1分子的瞬时表达情况。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转染B7-1/pcDNA3孔细胞PCR产物电泳,可见位于1000bp左右条带,与对照组B7PCR产物电泳的特异性条带相一致,而转染pcDNA3肿瘤细胞孔及空白对照细胞孔PCR产物无特异性条带产生,这说明阳性重组子已成功导入肿瘤细胞内,并有B7-1基因的瞬时表达,同时该结果也从mRNA水平证明了该肿瘤细胞系无B7-1基因的表达。国外学者<WP=41>对B7分子的抗瘤效应进行了研究:Schwann等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转染B7 基因的鼠黑色素瘤疫苗细胞可被机体免疫清除,而且可致本身黑色素瘤(不表达B7)缩小和远处转移灶消退。Guo等证实,用大鼠肝癌细胞与激活的B细胞融合能够大大增加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这个方法充分利用了活化的B细胞高表达多种共刺激分子,包括B7,ICAM-1等,有效地治疗了野生型肝癌的大鼠模型。因此可以预示,增加B7分子的协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