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总动脉弓上开口狭窄的临床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颈总动脉弓上开口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经颅脑CT血管成像(CTA)或脑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70%)的52例症状性颈总动脉弓上开口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男34例,女18例,年龄52岁~79岁,平均(65.39±8.97)岁。术前完善一般常规生化、颅脑CT或MRI、CTA、DSA等检查,并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颈内动脉狭窄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局部麻醉下,以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沿0.035inch微导丝送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52例颈总动脉弓上开口狭窄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51枚,手术成功率为98.08%。远端脑保护装置均未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为5.77%,其中包括术中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栓塞1例,引起大面积的脑梗死;术后高灌注综合征2例;1例手术失败。手术前后NIHSS评分(6.21±2.20,2.25±1.80,P<0.05)、狭窄率(87.90%±7.60%,8.40%±2.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颈总动脉弓上开口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和近期效果好。
其他文献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如何诱导和逃避宿主自然杀伤(NK)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报道了HCV逃避NK细胞介导反应的一种新策略,即通过降低NKG2D
单纯疱疹病毒(HSV)能通过多种策略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通过对HSV开放读码框架的筛选发现,HSV编码的额外蛋白能影响核因子kB(NF—xB)信号通路,确定了病毒US3衣壳蛋白是NF.*B信号通路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能引发动物和人出血热症状,人感染后病死率高达90%以上,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和疫苗。近年来,这种烈性传染病病毒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不断加大,给我
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在植入性医疗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而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为建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选取新西兰白兔、樱桃
Legionella pneumophila,the causative agent of Legionnaires’ disease,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major health problem responsible for an estimated number of 15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