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基因抗虫棉的选育与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等害虫的危害,棉花的产量与效益得到了提高,在棉花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抗虫棉品种的不断发展,不仅抗虫棉的选育方向需要有所调整,而且适宜抗虫棉品种的栽培技术也要进行改善。本实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下,选用sGK中3017(中棉所89)和鲁棉研28号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探索适宜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栽培方式,分析其对棉花形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棉花是重要的纤维、油料作物,而在生产中因黄萎病的发生使棉花的产量大幅降低,品质严重下降。实践证明培育棉花抗病品种是生产上防治黄萎病最经济、高效和环保的方法。本实验室前期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棉花VIP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功能分析表明棉花VIP1基因对抗黄萎病性状具有正调控作用。为此本研究以18份陆地棉优异种质为材料,利用VIP1基因鉴定其抗病性,并分析该基因与棉花相关表型性状的关系,探索棉花抗病基因对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sGK中3017品种在露地直播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较好;在进行简化整枝处理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稳定;sGK中3017在密度为9万株·hm-2情况下产量与纤维品质表现较为稳定。2、基于各因素对sGK中3017的影响,结果表明sGK中3017在密度为9万株·hm-2覆膜播种,进行简化整枝处理时产量与纤维品质表现稳定。3、利用VIP1基因鉴定18份陆地棉优异种质的抗病性,分析其基因序列间的等位差异,发现其中存在6个SNP位点和1个InDel位点。该基因的4个外显子中共有4个变异位点,起始密码子上游有1个变异位点,终止密码子下游有2个变异位点。并且这些变异位点对抗黄萎病指数、株高、铃重、衣分等表型性状有一定的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