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用制度的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55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用制度也发生了数字化、电子化的改变。我们将这种以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字工具搭建数字化场景、作用于数字经济要素的数字化经济关系,称之为数字信用制度。受数字技术的影响,数字信用制度在活动规模、制度设计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均发生改变。一是数字信用制度形式和资本体量激增。截止2019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为8.99万亿元,当月单月成交量达428.89亿元。二是数字信用制度形式的扩展。既包括交易模式的数字化——以美国洲际交易所和Ameritrade网上交易系统为代表,也包括交易系统的电子化——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股票交易所等世界金融交易中心均采用数字化交易系统。三是数字信用制度带来了创新金融平台以及新的信用产品。众筹平台、P2P网贷平台、电子货币基金平台等多种网络创新金融模式不断涌现,Coinbase、Robinhood、SoFi和蚂蚁金服等数字货币交易所和互联网融资平台也不断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引领数字信用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数字信用制度的巨大潜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调查研究并推动数字货币的发行,各国政府均将数字信用制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数字信用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在发展速度、创新形式、推广范围等内容上,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当前数字信用制度发展不够完善,仍存在着监管的漏洞以及信用风险等问题。其中P2P网贷平台的爆雷揭示了数字信用制度的监管漏洞,而次贷危机、希腊危机等事件则展现了数字化的信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巨大信用风险。理论界对数字信用制度的内涵、发展动因以及风险防控等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数字金融创新、数字信用演变等视角对数字信用制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对信用制度的发展动力、变迁逻辑和路径、以及演进的特征是否有规律可循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以金融创新的动力、信用制度作用的演变等视角为出发点,从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等视角对金融部门的中介作用、与货币发展水平的联系、技术进步等内容提出了解释观点。也有学者对数字信用制度潜在的风险及其监管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从数字信用制度的内涵、外延特征等基础研究出发,对数字技术下潜在的风险管控以及金融科技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用风险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数字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在理论分析中仍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信用制度的宏观演变趋势以及数字信用制度的最新发展等内容都进行了分析。但是一方面,这些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另一方面,对于数字信用制度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的新特征,无论经典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还是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内容都无法全面解释,在分析数字信用制度的一般特征和动力机制上,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由此,本文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数字信用制度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动力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现实案例等方法,对理论逻辑加以验证和扩充,并结合中国数字信用制度的发展现实展开分析,以期为形成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数字信用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接着概括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信用制度的理论溯源,梳理了经典马克思信用理论、信用制度演进理论以及数字信用制度相关研究三个方面。首先,对马克思经典信用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信用制度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其演变的逻辑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对信用制度演进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系统整理了经济学界对信用制度发展动力、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除此之外,就数字技术发展的现状,从数字信用制度的内涵、风险管理以及技术特征三方面对数字信用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内容为本文构建数字信用制度理论体系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信用制度演变的历史溯源。首先,本章梳理了传统技术革命与信用制度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指明技术发展在信用制度演变中的作用;其次,针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信用制度的发展,重点研究了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数字技术带来的信用制度的新的特征,并从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和制度演进动力双视角出发,分析技术在生产关系的变化中所起作用。这些对现有历史数据和现实材料的梳理,为下文对数字信用制度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为数字信用制度的理论分析。首先,研究数字技术的内涵并探究其对数字信用制度的产生所起作用。其次,重点构建数字信用制度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特征进行分析。数字信用制度本质上是生产关系对数字技术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是数字技术革命的产物。数字信用制度表现出了双重虚拟性、智能学习性以及技术共生性的特征,这些现实特征共同构成了新信用制度的“数字”内涵。并且,数字信用制度对经济生产的作用也表现出了促进和阻碍的二重性,在促进社会生产的同时,也暗含着危机的爆发。第五章为数字信用制度与数字技术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本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选择数字金融普惠指数作为数字信用制度发展的代理变量,选择现有互联网技术成果作为自变量代表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构建数字信用制度与数字技术相互作用的回归模型,运用系统GMM方法对技术与信用制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第六章为数字技术与数字信用制度融合的案例分析。本章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技术与制度共为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制度发展趋势。首先分析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和制度特征,研究区块链自身包含着的技术与制度的共生性。其次,对区块链技术在数字信用制度的应用进行展望分析,对其优势和潜在风险进行剖析。第七章为我国数字信用制度的现实分析。通过对我国数字信用制度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数字信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数字化的经济信用氛围。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生产关系,数字信用制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为中国信用制度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采用了文字逻辑与现实资料相结合、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系统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字信用制度进行了研究。就整个研究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创新:第一,“数字信用制度”的概念为分析信用问题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现有理论研究对数字背景下的信用制度内涵始终未能达成共识,现有研究内容也较为分散,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对“数字信用制度”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金融背后的经济信用关系。第二,“技术衍生型制度”和“技术共生型制度”的提出为分析信用制度演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本文从技术与制度之间的相关性出发,构建了一个以二者作用机理为核心变迁动力的系统性理论分析框架,尝试找寻技术革命与信用制度发展之间的普遍联系,分析数字信用制度中技术与制度的融合作用,从而为解决当前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第三,现实分析和计量分析的融合为数字信用制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创新。一方面,本文将信用理论分析带入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从数字信用制度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和我国发展现实两个方面将理论研究融合现实分析;另一方面,本文采用系统GMM和差分GMM的计量方法对数字技术在数字信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利用现实数据更有说服力的分析了数字技术与数字信用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消息传播和意见交互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空间中,个体通过社交媒体以点对点的方式传递消息、意见,由此推动了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相关研究的深度融合。由于社交媒体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参与者的广泛性、传播渠道的复杂性,所以社交媒体上消息传播和意见演化过程中易呈现出突发性、裂变性及复杂性等特点。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学者专家们面对社交媒体上海量的数据信息,科学的把握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要载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成为企业向市场发送信号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外界了解和投资企业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否影响企业经济绩效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众多实证研究却始终没有一致的结论。当下,中国正在推进注
多孔碳是一种重要的硫宿主材料,其结构与性质调控对锂硫电池性能优化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设计合成高导电性、孔结构丰富的多孔碳大多采用模板法、生物质活化等方法,但因其制备中存在条件不可控、费时费力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提供一种绿色、简便、无模板的方法合成超薄碳纳米片和泡沫状多孔碳,巧妙利用小分子调控纳米片厚度、孔结构和杂原子掺杂含量,避免了传统模板法或环境不友好试剂等缺陷,获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微波萃取的前处理方法,结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C-ICPMS),准确测定婴幼儿米粉中砷甜菜碱(AsB)、亚砷酸根(As(Ⅲ))、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和砷酸根(As(Ⅴ))5种砷形态的方法。方法 婴幼儿米粉样品采用1%HNO3作为提取溶液,在90℃条件下微波萃取60 min,提取液离心过膜后,用LC-ICPMS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的5种
本文以硝基苯酚、二溴甲烷、1,4-二溴丁烷、1,10-二溴癸烷为原料,通过威廉姆逊反应和硝基还原反应,合成了二胺化合物。利用二胺化合物与2,3-二羟基苯甲醛、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五个新的席夫碱配体。以上五个席夫碱配体具有配位点丰富的特点。对以上合成的配体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的表征。在回流条件下,利用合成的席夫碱配体与过渡金属盐进行反应,成功合成了6个系列的13种含稀土金属配合
锂硫(Li-S)电池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最有潜力的新型二次电池之一。但是,目前其实用化尚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包括硫的电导率低、硫还原过程中体积的膨胀以及多硫化锂(Li PSs)的穿梭效应。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在Li-S电池的正极与传统隔膜之间设计一层全新的插层膜,用于加速Li PSs的转化,抑制Li PSs的穿梭效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铜离子催化偶联反应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已得到了大幅扩张。然而,尽管数据挖掘技术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应用的适宜性、解决具体问题时选择最好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及归属选择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此外,由于各个学科中数据性质的急速变化,数据挖掘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以应对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化。在本文中,我们的主要重点在于使用数据挖掘模型并检验其在财务报表欺诈检测中的适用性。财务报表欺诈检
当下,金属有机框架(MOF)经常用于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复合材料的前体或模板,因其高比表面积、结构及孔径可调,可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并引起了极大的兴趣。MOF经热处理后容易转变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复合物及多孔碳,并且MOF的此类衍生物与单独的金属氧化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导电性,这使得MOF衍生的多孔材料在催化应用中非常有前途,并发现壳聚糖材料也常作为碳前驱体,以合成过渡金属/碳复合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也整体呈现逐年稳定好转的发展趋势,但是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较高且下降幅度呈现逐渐收窄的趋势。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社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诸多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矛盾冲突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源头管控”的安全生产发展长期战略,将安全生产要求贯彻于设计
【皂罗袍】是南北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曲牌,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广泛运用于说唱、戏曲、器乐等领域。本文重点考察【皂罗袍】曲牌的流传情况以及词格、音乐两方面的程式性与变异性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皂罗袍】曲牌分布于全国16个省份,共产生了74个不同的曲牌版本。词格方面,大部分曲种、剧种遵照了【皂罗袍】曲牌的格律特点,而少部分曲种、剧种出现了灵活的变化。音乐方面,全国各地的【皂罗袍】存在区域内音乐元素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