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但是近年来大菱鲆红体病的频繁暴发,已严重影响了大菱鲆的健康养殖。大菱鲆红体病通常表现为鳍基部和腹面脊椎骨沿线充血发红。但是,人们随后发现大菱鲆红体病的病原是多样性的,既有病毒性的,也有细菌性的,甚至某些寄生虫的感染也使大菱鲆呈现相似的红体症状,因而给大菱鲆红体病的及时诊治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运用可靠有效的大菱鲆病原检测技术和方法,及时诊断大菱鲆红体病病原,以对症下药,对于保证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于2011年3月、9月、10月和12月以及2012年1月,分别从山东半岛沿海的4个大菱鲆养殖场先后收集了5个批次的疑似红体病的患病大菱鲆,对其分别进行了病理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测,共发现了3种病例,即细菌性红体病、病毒性红体病以及弧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红体病。病理症状观察的结果表明,2012年1月所收集病鱼的症状不属于红体症状,其他4个批次患病大菱鲆均呈现明显的红体症状,其无眼侧皮肤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皮下组织出血发红,但不同病原所引发的红体病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致病性弧菌感染致病的红体大菱鲆,其鳃丝为鲜红色,而感染病毒的红体大菱鲆,鳃丝通常为暗红色,或是呈贫血灰暗。可见,鳃丝颜色是否灰暗贫血是病毒性红体病区别于细菌性红体病较明显的病理特征。另外,当病情严重时,皮肤溃烂流血是细菌性红体病的最有力的病理特征。水浸片光镜检测寄生虫的结果显示,所有批次的病鱼中均未检测到寄生虫,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所检各批次大菱鲆红体病都不是由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弧菌选择性培养基检测致病性弧菌的结果表明,2011年9月、10月和12月所收集的3个批次的红体大菱鲆均感染了弧菌,选择性培养基TCBS培养基上均长出黄色的弧菌菌落。电镜负染检测和组织超薄切片电镜检测的结果显示,2011年3月和12月收集到的红体大菱鲆均检测到了病毒粒子。因此,病原检测的诊断结果为,9月和10月收集的大菱鲆红体病为细菌性红体病;3月份收集的红体大菱鲆为病毒性红体病;而12月份收集的红体大菱鲆既感染了弧菌,又检测到了病毒,因此该批次大菱鲆为弧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红体病。在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和混合感染红体病中,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均一致。病灶组织所制备的病毒粗提液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到球形的病毒颗粒,直径为120~130nm,有的具囊膜,有的无囊膜。在病鱼皮肤病灶组织的电镜切片中也观察到病毒粒子,位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约130nm,与负染结果一致,同时还观察到感染细胞内的线粒体肿胀,嵴崩解。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检测方法验证了分离出的病毒粒子能够使牙鲆鳃细胞(FG)出现CPE效应。本文用病毒粗提液去感染FG单层培养细胞,3天后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细胞变圆、脱落;9天后,大量细胞变圆、脱落和聚缩成团,细胞病变效应加剧;11天后,大部分细胞崩解死亡。可见CPE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剧,最终导致细胞系统崩解。同时采用电镜观察了病变FG细胞的病理变化,虽然在感染病毒的FG细胞中未观察到典型的病毒粒子,但发现细胞中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增多增大,细胞质匀质化并形成大量空泡,并有疑似病毒包涵体的结构,而且病变细胞的体积比对照细胞肥大。本文用病变细胞上清培养液制备成的病毒浓缩液去感染正常FG细胞,也出现CPE现象,只是CPE现象推迟了4天,由此证明了新扩增的病毒仍具有侵染力,但其感染力有所下降。综上所述,本文采用水浸片光镜观察、电镜检测(负染和病灶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弧菌选择性培养、牙鲆鳃细胞系病变效应检测以及PCR特异性扩增方法,对红体大菱鲆进行了病原诊断,并且对大菱鲆红体病的具体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针对红体病病原的多样性,运用可靠有效的大菱鲆红体病病原检测技术,快速鉴别红体病的病原,对于大菱鲆红体病的对症治疗和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