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式是教师为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行为与活动的方式、方法的结合。主要包括:讲授式教学、探究教学、体验教学、对话教学、合作学习。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当前教师教学方式是否转变,对各种教学方式有怎样的认识,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重要作用。课程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课程取向与教学方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教师课程取向与教学方式选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寻找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方法。研究通过对川渝地区部分中学的调查,来探讨中学教师课程取向对教学方式选择具有怎样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中学教师课程取向以认知取向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取向。城乡教师在科技发展取向、人文主义取向、社会重建取向与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教师课程取向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新课程培训状况的教师在认知过程取向上差异显著;示范与非示范中学教师教师在认知过程取向、科技发展取向、人文主义取向、社会重建取向与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上差异显著;初高中教师在科技发展取向上差异显著。2.中学教师对对话教学、探究教学、合作学习与体验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对讲授式教学的认同度较低。城乡教师在讲授式教学与对话教学的认同上差异显著;初高中教师在对话教学与合作学习的认同上差异显著;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对话教学上的差异显著;示范与非示范中学教师在各种教学方式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学历教师在探究教学上差异显著;不同新课程培训状况的教师在讲授式教学上差异显著。3.中学教师课程取向与教学方式之间存在中低相关,且相关显著。4.中学教师课程取向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认知过程取向与科技发展取向对讲授式教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人文主义取向与社会重建取向对对话教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人文主义取向与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对探究教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认知过程取向、人文主义取向与社会重建取向对合作学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人文主义取向对体验教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在中学课程设计中要注重课程设计中的综合化取向的运用,加强课程设计中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在教师培训中注重培训指导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注重培训内容的“大众化”与“本土化”;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开展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