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一致认为,PBC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感染等,其中,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PBC这一自身免疫性肝病综合了自身免疫反应和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增生的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观察,本病具有明显的女性性别优势(男女比例接近1:9),疾病高发阶段(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则进一步提示PBC可能与雌激素相关。由于本病隐匿迁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肝硬化阶段,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障碍,导致无法仅凭雌激素水平准确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度。作为一种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在体内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ER)发挥生物学效应,可以经由多种途径影响基因表达。近年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能够导致ER表达水平、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影响雌激素发挥功能,如调节免疫、促进增殖、抑制凋亡等等,但其是否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尤其是是否与中国人患PBC相关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初步判断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人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关联。研究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ESR1、ESR2上共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通过比较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其在PBC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等位基因与肝功各指标之间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初步提示如下:1、本研究发现ESR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关。2、ESR2 rs1256030 T等位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危险因素。3、ESR1 rs2234693与PBC患者肝功胆道酶升高程度有关,其T等位基因可能对PBC患者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4、ESR1上rs2234693、rs2228480、rs3798577三个位点构成所有单倍型中,TGC基因型是患PBC的潜在因素,TAC基因型可能是PBC的保护因素,TGT基因型对PBC患者肝脏功能具有保护性作用,TAT基因型则是PBC患者肝功能的危险因素,TAC基因型可能具有加重PBC患者胆汁淤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