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替传译作为口译活动的一种类型,广泛地应用在新闻发布会、谈判、采访、演讲当中。交替传译中能否完整传达说话人的讲话内容,极大影响着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果。如果源语内容传达不完整,即发生漏译,不仅影响听话人的理解,也影响译员的声誉。而在口译学习者中漏译现象几乎普遍存在,因此研究漏译现象有其现实意义。法国丹尼尔·吉尔教授借用认知心理学提出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型。他提出交替传译由听辨和笔记记录阶段、译语产出阶段两个阶段组成,其中第一阶段包括听辨分析、笔记记录、短期记忆、对前三项的协调等四项操作,第二阶段包括回忆、笔记识别、译语产出三项操作。第二阶段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受第一阶段表现影响,而且第一阶段的协调操作很难衡量评估,再加上由于语言水平欠缺会导致译语产出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交替传译上的漏译问题主要涉及四项操作:听辨分析、笔记记录、短期记忆及译语产出。本实验试图发现实验对象漏译的类型和在这四项操作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从而为口译学习者减少漏译提供借鉴。本论文的类型为实验报告。笔者选取了陕西师范大学2018级英语口译专业全体13名硕士研究生为实验对象,以王毅外长在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演讲的前8分钟内容为实验材料,请他们在语音室对该材料进行了汉英交替传译。翻译之前笔者现场给每位实验对象发放了调查他们漏译原因的问卷,笔者要求实验对象在听材料音频时在问卷背面做笔记,并于翻译完成后填写问卷。翻译录音结束后,实验对象填写了问卷。实验结束后,笔者转写了13个录音,发现漏译之处,并分类,之后根据问卷结果、转写文本及实验对象笔记,分析出了他们漏译的具体原因。实验结果表明,漏译的内容包括时间、逻辑连接词、并列成分、修饰语、被修饰成分、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及短句等;漏译原因包括听辨分析问题、笔记技巧不佳、短期记忆差及译语产出问题等四大原因。其中听辨分析问题具体包括不注重分析源语逻辑、不熟悉专业术语;笔记问题具体包括记过多信息、字迹潦草、笔记记录无逻辑、笔记符号缩略语不系统等问题。笔者参考前人相关文献,并结合个人口译学习经历,提出了针对各个漏译原因的策略,以指导口译学习者减少课堂练习和课外实践中的漏译,提高汉英交替传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