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多壁碳纳米管对水体中的铜和培氟沙星去除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环境中存在的污染大部分是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以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比较普遍。在实际生活中,工业生产废水、生活用水以及畜禽养殖废水的组成复杂多变,重金属铜和抗生素培氟沙星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很大。而通过碳纳米管对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吸附研究,发现碳纳米管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粒径小、较高的吸附容量等优点。因此,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吸附剂备受广大研究学者的重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在多壁碳纳米管分散性更好,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等电点的pH约为3.5。在对单独的铜的吸附中,吸附容量O-MWCNTs略有提升,从改性前的20.609mg·g-1提升至29.6619mg·g-1,两个材料的吸附过程均较为符合Langmuir模型,即吸附为单层吸附,O-MWCNTs比MWCNTs的吸附容量有所提升推测是由于氧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上引入了羧基(-COOH)、羟基(-OH)等官能团,并且分散性也有所提高,能有效的提供了更多的吸附点位。在对单独的培氟沙星的吸附中,可以看到O-MWCNTs在中性条件下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MWCNTs。MWCNTs的吸附容量实验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的描述,即为单层吸附,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72.430 mg·g-1;而O-MWCNTs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测得最大吸附容量为224 mg·g-1,推测是由于较多不同种类的含氧官能团的出现使表面吸附点位上的吸附能不再是均一的,使吸附过程变为复杂的吸附过程。在铜与培氟沙星共存的体系当中,低浓度的铜对高浓度的培氟沙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随着铜浓度的继续提升,去除效果有所下降;同样的随着培氟沙星的浓度缓慢提升至一定浓度时,对高浓度的铜离子去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继续提升培氟沙星的浓度则会降低对铜的去除效果。推测是由于Cu(Ⅱ)与PEF将形成共同结构不再相互争夺吸附点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升组合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但是两者络合的产物变多时,所需要的吸附能增多,消耗的吸附位增多,所以只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升Cu(Ⅱ)或PEF的吸附效率。
其他文献
面对新世纪能源和环保的巨大压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成为当前主流清洁能源汽车。我国非常重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国家科技部在“十五”国家863计划中将电动汽
<正>2017年6月26日,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在《The New York Times》发表题为"The real threa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专栏文章,称人工智
服务外包具有知识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征,是工业化中后期拉动国民经济成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我国城市转型,提升城市
[目的]探讨硫酸镁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两种泻药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住院行结肠镜检查的407例病人,将2015年1月—2015
通识教育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思想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