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承载着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民族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各级民族学校的成立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民族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成为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推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带有“民族”二字的学校为调查对象,结合当前教育形式,理清“民族学校教育”的相关概念。全文以民族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梳理镇宁民族学校六马民族小学、扁担山民族小学及幼儿园、民族寄宿制中学、民族中学的教育发展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近些年,随着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级民族学校的民族同胞越来越多,党和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调查点的民族学校与非民族学校办学模式、教育模式基本一致,并没有良好的民族教育模式、体现不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导致这部份民族学校教育的水平相对发达地区出现较大差距。一如既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在某些层面落后于非民族学校的同胞,针对自身特长的民族文化没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掘,在升学率的一味冲击下,民族学校教育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态势。就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性而言,民族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完善是导致这种不平衡态势的主要因素。教育环境是教育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出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的对策建议,不断加强民族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配备、教学设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力图有效地促进民族学校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形成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教育环境。总之,镇宁县作为发展较为滞后的民族地区,影响民族学校教育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要深刻把握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民族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的不足,适时更新理念,调整措施,旨在更好的促进民族学校教育的平衡稳定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