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邓恩诗歌的对立统一性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邓恩(John Donne)被誉为17世纪英国玄学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作充满了玄奇夸张、富有独创性的意象,展现了绚丽多姿的诗歌形式和富于变化的节奏、格律,揭示了复杂、深邃的诗歌主题,研究价值颇高。然而,邓恩的诗作曾长时间游离于英诗主流作品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诗作中的“反传统”特质,尤其是矛盾性所决定的。以往学者在分析邓恩诗作中的矛盾性时往往只偏重矛盾的对立性,而本文认为这种方法在当代有失偏颇。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由对立性和统一性两方面构成,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本文拟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论证约翰·邓恩诗歌中所含的矛盾对立统一性,尤其侧重分析对立的双方如何统一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以“世界剖析”,“灵魂进程”和“凤凰之谜”三个标题命名,结合具体诗歌解读,深入分析邓恩诗歌中的对立统一性。第一部分“世界剖析”此标题源于邓恩的长诗《世界剖析:第一周年纪念日》。本章旨在借此标题剖析邓恩的世界。本文作者拟从邓恩诗歌中所描述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两方面入手,先剖析诗人内心世界的分心与专注之间的矛盾,以及相互冲突的自我所引发的矛盾;再剖析其外在世界的矛盾,即邓恩早期诗歌中体现出的既调情又深情,后期诗歌中所宣称的忠于爱情却又意乱情迷;最后剖析邓恩诗歌中所描述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矛盾如何统一。第二部分“灵魂进程”取其长诗标题《灵魂进程:第二周年纪念日》。本章着重分析邓恩诗歌中的宗教思想。在此,本文作者沿着纵向和横向两条脉络,先纵向分析邓恩转教前后的宗教思想,即邓恩脱离天主教改宗国教以及遵奉国教后又倾向于天主教的两难心境;再横向比较其皈依宗教和推崇科学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邓恩诗歌中宗教思想的种种矛盾,本章最后归纳这些矛盾如何达到对立统一。第三部分“凤凰之谜”,此标题源自邓恩的诗歌《追认圣徒》中的诗句。本文作者之所以将邓恩的诗歌艺术比作谜一样的凤凰,是因为在古埃及神话中,凤凰主要包含了两重寓意:首先,凤凰集香木自焚,又从死灰中复生,是西方文化中不朽和再生的象征;其次,凤凰乃雌雄同体:既是两性融合为一,又同时具有两性特点。鉴于此,本章从两方面入手,先论述邓恩诗歌中关于死与再生观点的对立性及统一性;再分析其“雌雄同体”的创作手法,即邓恩分别采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写作,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导出邓恩诗歌艺术的对立统一性,来揭开此“凤凰之谜”。综上所述,邓恩的诗歌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对立性扩大了其诗歌的阐释空间,而统一性则凸显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准,两者共存终促成其诗作经久不衰。
其他文献
《玉石雕像》是霍桑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鲜为人知的一部罗曼司。一段时间里,该作品的价值曾被一些批评家认为不如霍桑的另外几部主要作品一般重要。然而,近年来,这部作品的声誉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玛蒙·西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是一部有关旅行的小说,其主人公茵迪歌在跟随白人帕尔默夫妇旅行的过程中见证了印第安价值观对白人的影响。本文将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一个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英语学习者要想掌握英语,必须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
本文基于对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三位女性人物自我身份的建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位女性人物从身处自我的困境,到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探索,
这项人种志研究批判性地探究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纪律以及学校规训的权力机制对学生主体性地位构建的影响。借鉴福柯圆形监狱、权力/知识、规训、驯服的肉体和主体性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