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抗战文学的奇葩--《文艺杂志》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文学发挥了其为抗战服务的功用,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作为抗战文学的重要载体,在这特殊的时代里迅速地生存和发展起来,成为研究抗战文史方面很有价值的史料。因此,对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解读对于充分认识当时的文学发展历史样态是有重要意义的。目前学界对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这必然会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本文选取了抗战后期大后方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文艺杂志》作为研究对象,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窥探抗战后期的大后方文学创作。《文艺杂志》是在皖南事变后,大后方文艺运动处于低潮,又是文化市场中市侩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创刊的大型纯文学期刊。杂志创刊于1942年1月15日,由王鲁彦主编,其夫人覃英担任发行人。该刊出至第3卷第3期(1944年3月1日)后,因王鲁彦病逝而于1944年6月间桂林第一次大疏散时停刊,共出3卷15期。后为纪念王鲁彦,在重庆复刊,由邵荃麟主编,人生出版社发行,于1945年5月出版新1卷1期,至第3期停刊。该刊设有专论、小说、报告、散文、诗歌、剧本、童话、翻译与作品研究等栏目,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比如茅盾的短篇《过封锁线》、《闪击之下》,巴金的《某夫妇》,王鲁彦的《陈老奶》等。另外还有长篇连载如艾芜的《故乡》、张天翼的《金鸭帝国》等,中篇有巴金的《还魂草》等。戏剧主要有老舍的《大地龙蛇》,李健吾的《草莽》,以群的《姊妹》等,此外还刊登了巴金、靳以、李广田、周立波、姚篷子等人写的散文,邵荃麟等的杂文,以及公木、彭燕郊、方敬、许幸之、黄药眠、邹荻帆等人写的诗歌,还有许多翻译作品。
  《文艺杂志》作为抗战后期大后方的杂志,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原则,对当时的不良市侩主义风气是很好的抵抗,保持了文学的严肃性。不仅刊登了许多讴歌民族抗战的优秀作品,而且还译介了不少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是抗战后期大后方抗战文学的成就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它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生动地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洞悉抗战后期抗战文学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研究抗战后期大后方的文学样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前,关于《文艺杂志》的专题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文学史中鲜少提及,而专门论及《文艺杂志》的论文目前为止只有一篇,是发表于《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的云仙、敏之、定与所写的《王鲁彦与〈文艺杂志〉》。
  文章主要是论述主编创办《文艺杂志》的艰难,并按体裁介绍了杂志的主要刊载文章,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分析。本文试图从文学期刊与期刊文学的角度,通过对《文艺杂志》的编辑状况、文艺评论、文学创作以及译介活动等几个方面对杂志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以展示其文学创作的面貌,并对它的价值给予重新评价。
其他文献
期刊
谭恩美是继汤亭亭之后的又一位受人瞩目的华裔女作家。她擅长描写母女间的感情纠葛,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以切身的体会创作了《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之女》四部小说。在她的思想和作品深处,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作家和作品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其最深层的价值所在,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谭恩美及其创作进行一种整体的梳理和剖析,以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文学是沐浴在“西风”下成长起来的一场叙事革命。作为先锋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余华,以其特有的叙述艺术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以冷漠超然的态度在其小说叙事模式上所进行的大胆变革,颠覆了传统小说对生活的认知,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生活阅历平淡无奇的余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柳暗花明的艺术成就,和其“外国文学老师”不无相关,特别是被他称为“师傅”的福克纳,他认为福克纳是为数不多的
学位
期刊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在非洲长大的英国女作家。非洲与英国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造就了她多元文化的思想倾向。处于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老人、女性、异己者等的权利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重点。其创作中一直表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有关解构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及“他者”、“逻各斯中心”的论述,从文明∕原始、白人∕黑人、主体∕他者、男人∕女人四个方面入手,把握其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