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应该在大学中大力培育人与人之间互信、互惠、互谅、宽容等品性,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信条的友善观念,从古代就是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美好希冀,到后来成为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美德,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直引领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善品德情感,并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践行团结友爱的行为规范。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就友善的涵义进行阐释,分析了友善的词源,友善品德及友善行为的内涵。同时对友善品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内容进行剖析,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化外化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进行阐释。第二部分则主要阐明大学生友善品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先是参考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当下大学生友善品行存在的现实问题。从亲子之间友善的缺失、师生之间友善的缺失、朋辈之间友善的缺失三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友善品行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友善品行培育缺失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提出的培育对策,主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四个方面践行友善价值观。将友善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内在友善品德,外化于行成为外在友善行为。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作用,塑造校园文化新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开辟网络教育新阵地,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友善品行培育的长效性;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立德树人的道德成长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