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血管血流量与脑血流量相关性研究——健康志愿者MR测量结果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   运用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Phase-Contrast cine MR,PC)非侵袭性测量头颈部部分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情况,;利用动脉自旋标记法(Arterial SpinLabeling,ASL)测量相应脑血管供血区脑血流量情况;探讨各血管宏观血管流量与相应脑供血区微循环流量的相关关系。   方法:   采用PC法测量2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颈内静脉的血管直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平均流量;其中扫描颈内动脉、椎动脉、颈内静脉时定位于C3-4间盘水平垂直于颈内动脉进行;扫描大脑中动脉时垂直于M1段进行。采用ASL法测量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单侧颈内动脉供血区血流量为同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供血区血流量之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流量为同侧小脑、丘脑、部分枕叶血流量之和,采用双侧配对t检验对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比较,当P<0.05认为存在差异;并对上述变量(单侧脑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后动脉供血区血流量与相应供血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直径)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在P<0.05时认为两者存在相关关系。   结果:   20例健康志愿者平均总入颅血流量为(796±71)ml/min,平均颈内静脉回流量为(883±194)ml/min;左右颈内动脉流量分别为(321±72)ml/min及(309±39)ml/min;峰值流速分别为(42.38±26.79)cm/s及(45.18±30.48)cm/s;平均流速分别为(26.39±12.45)cm/s及(28.68±14.31)cm/s;左右大脑中动脉流量分别为(259±37)ml/min及(215±33)ml/min;峰值流速分别为(78.06±28.58)cm/s及(79.78±18.78)cm/s;平均流速分别为(55.40±16.44)cm/s及(56.88±15.74)cm/s;左右椎动脉流量(91±38)ml/min及(82±39)ml/min;峰值流速分别为(37.75±18.03)cm/s及(39.64±19.13)cm/s;平均流速(23.84±3.10)cm/s及(22.60±7.70)cm/s。左右颈内动脉直径分别为(7.25±1.18)cm及(7.28±1.02)cm;左右大脑中动脉直径分别为(3.51±0.67)cm及(3.31±0.59)cm;左右椎动脉直径分别约为(2.77±0.86)cm及(2.32±0.57)cm。左右颈内动脉供血区CBF分别为(91.35±30.04)ml/min*1009及(80.65±22.94)ml/min*100g。左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BF分别为(66.05±11.84)ml/min*100g及(58.03±10.45)ml/min*100g;左右大脑后动脉供血区CBF分别为(47.99±10.60)ml/min*100g及(51.16±11.23)ml/min*100g。左右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与颈内动脉血管血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0.62,P值小于0.05;左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量与大脑中动脉血管血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及0.72,P值小于0.05。左右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与相应动脉直径、峰值流速或平均流速无相关关系。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CBF之和与双侧VA流量之和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48,P<0.05。单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与同侧椎动脉直径、流速或平均流量无相关关系。   结论:   单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与相应供血血管血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血流量之和与双侧椎动脉流量之和存在正相关关系;单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与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流速或直径无相关关系。因此头颈部血管流量测量较比血管管径测量在脑卒中相关研究中价值更大。
其他文献
对于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来说,不应仅仅局限于心理情感的设计,也是人类生理、社会文化所共同构建的设计.因而提出情感化设计的原则需要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