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诺德·伯林特在其学术早期以哲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将学术视野转向环境领域,但审美交融理论始终贯穿其中,本文主要分析了阿诺德·伯林特新美学思想中的审美交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本论文探究了阿诺德·伯林特的审美交融思想的哲学根源以及思想形成的过程,包括对审美交融的理论基础——审美场及四个核心要素(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表演者)的阐释。然后,本文又论述了在审美场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交融理论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接着,又对艺术体验中的审美交融以及环境美学中的审美交融进行了探究,并阐释了贯穿在这两大审美领域中的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模式,即交融模式。在艺术体验中,伯林特批判非功利的静观,因为这一理论将审美感知者与审美对象割裂开来,他主张一元论审美观,在审美情境中实现审美诸要素的融合。在环境领域,伯林特的大环境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建环境,他们都可以审美。他反对将环境客体化,认为人应参与到环境之中,与环境交融一体。其中,伯林特将主要视野聚焦在城市,通过细致阐释帆船、马戏团、教堂和日落这四种环境来代表城市审美的四个不同维度,在这四种环境中,审美交融都能产生。此外,不管是在艺术体验中还是在环境审美中,都能体现交融这一审美模式。交融模式打破了二元对立,强调人与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环境的整体性。这一审美模式不仅可以用于艺术鉴赏,还可以运用于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鉴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最后,本文探讨了阿诺德·伯林特的交融美学在美学重构道路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价值。交融美学不仅仅拓展了美学边界,而且为改善人与自然日益恶化的关系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规划方面给予启示,阿诺德·伯林特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审美交融理论是一种包容性理论,打破了主客对立,提倡一元论整体世界观,但其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也有其缺憾和局限性。比如太过主观主义,在审美中缺乏情感的参与等等。但总体来说,这一思想不仅给西方美学研究带来一种新的思路,而且也为中国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