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祖信仰的分布十分广泛,但对其研究却是“南热北冷”。通过梳理妈祖信仰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妈祖信仰研究的热点集中于闽粤台港澳等地区,中国北方的研究相对较少,山东省的研究更少。虽然在山东沿海和沿运河地区,妈祖信仰也颇为兴盛,与当地的龙王信仰并列为最基本的海上信仰,但学界对山东妈祖信仰的研究关注度低,并且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以传统史学为主,主要研究山东妈祖信仰的传播史,近几年才逐渐出现了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总体来看,山东的妈祖信仰研究缺乏整体性和当代性的关注。论文选题正是基于这种研究现状,选取了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为研究对象,本文拟将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注山东妈祖信仰的整体性研究和现状研究。第一,考证辨析妈祖信仰是何时传入山东的,传播路线是什么,并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出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分布区域,本文还需要统计整理出妈祖庙的具体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妈祖信仰在元代时传入山东,形成了两条传播路线,东线是海运航线,西线是运河沿线,在东西两线上修建了近50座妈祖庙。从清朝末期开始,山东的妈祖信仰就进入了衰落期,这与漕运的终止、福建商人的撤离、妈祖信仰自身的发展、国家的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第二,在关注历史传播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当代复兴,以展现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发展现状。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当代复兴出现了两种趋势,在山东沿海乡村和城市的传播情况不同,因为不同的生态语境,致使妈祖信仰在乡村和城市的传播原因、方式、功能都有很大区别。在乡村中,妈祖信仰的复兴是基于民众内在的信仰需求,因而保持了妈祖信仰的本真性,妈祖庙也是作为纯粹的庙宇而存在。在城市中,妈祖信仰的复兴得益于国家的鼓励与提倡、旅游业的带动,因而妈祖信仰的宗教意味被弱化,世俗性得以凸显,妈祖庙也具有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从表面上看,当前妈祖信仰在山东的迅速“复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实际上,复兴的背后潜藏着信仰缺失的巨大威胁,是一种衰落中的复兴。第三,妈祖庙是妈祖信仰的载体,本文还对山东的妈祖庙进行了研究,举出了山东当前最有代表的妈祖庙,并讨论山东妈祖庙的官方与非官方属性,分析妈祖庙里的神灵供奉格局,辑录妈祖庙里的碑文,并对碑文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山东妈祖庙的神灵供奉具有多神共祀的特点,妈祖信仰的宗教属性不明确,兼有儒释道的特征,这从碑文中也可以反映出来。第四,通过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历史传播和当代复兴的考察,可以看到妈祖信仰在山东发展的全貌。但妈祖信仰传入山东以后,还经历了与本地文化的融合而实现了本土化,因此,还需要关注地域情境中的妈祖信仰文化元素,本文主要从妈祖的名称、妈祖的神职、妈祖的神格、妈祖信仰对当地社区与民众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对山东妈祖信仰的发展进行了思考。笔者发现,与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地区的妈祖信仰相比: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既有标准化的一面,将妈祖庙命名为“天后宫”、“天后圣母宫”等,还采用了湄洲祖庙的祭典;同时也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山东民间将妈祖称为“娘娘”,并采用当地的仪式来祭祀妈祖。这种现象表明,山东妈祖信仰虽然有标准化的一面,但其标准化是不彻底的,是基于本土化的标准化,这实质上更是一种“半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