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的克林顿、法国的若斯潘、英国的布莱尔和德国的施罗德等为代表的左翼政党相继上台执政。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奉行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左派,又不同于右翼主流的“新中派”策略。克林顿总统率先把其新的政治经济策略称之为“第三条道路”。此后,这一称谓便成为欧美左派政党的政治标识,博得了欧美左翼力量的广泛响应,成为欧美国家中一种新兴的政治运动。 第三条道路不是昙花一现的一套思想,它由不同的政党和政府的思想汇集而成,而思想多样性背后蕴藏着共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吉登斯所说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的一条宽广大河”。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第三条道路思维。求新求变是第三条道路思维的核心。布莱尔将变革与工党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吉登斯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创新就行”。 新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对于分析第三条道路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一理论揭示了制度创新的历史继承性和内在规律性,肯定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它的特点在于更加强调制度创新的历史延续、程序合理和意识形态功能。借助新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分析第三条道路,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揭示第三条道路的发展轨迹。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考察,制度创新与唯物史观颇有契合之处,当然它们不能等同,更不能替代。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并不排除利用新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一定侧面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下,借助新制度学派的分析方法,可以开辟一个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视角。 全文由引言和三个部分构成:引言介绍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创新理论,作为全文的分析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创新的历史轨迹,揭示第三条道路、凯恩斯主义与社会福利国家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在对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制度模型、施政纲领、福利政策和均衡状态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创新的新发展。第三部分以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制度创新与第三条道路为主题,分别阐述了第三条道路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积极意义、潜在问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