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1umbar scoliosis,DLS)的疗效、脊柱平衡和并发症,探讨长节段术式治疗DLS的近端融合椎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55例接受后路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22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9岁,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三个组,A组近融合端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固定至水平椎(Upper horizontal vertebra,UHV,T9或T10),B组近端融合椎固定至中立椎体(Upper natural vertebra,UNV,T11或T12),C组近端融合椎固定至侧凸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UEV,L1或L2)。比较A、B、C三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B、C三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ODI指数、冠状面平衡指标(Cobb角、C7PL-CSVL、CDD和TA角)、矢状面平衡指标(LL、SVA、PT)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比较A、B、C三组之间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融合率、近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率和远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的近端ASD率。结果共计55例患者,1例因术后早期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共有54例获得2-4年的随访。A、B、C 三组手术时间 355±62.8min、314±70.3min、253±67.3min,A、B、C 三组出血量 1428±315.4ml、1113±293.9ml、856±343.9ml,三组之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49例切口 I期愈合,5例切口延迟愈合。各组的术前与末次随访之间的疼痛VAS、ODI指数、冠状面平衡指标(C7PL-CSVL、CDD和TA角)、矢状面平衡指标(LL、SVA、PT)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之间的VAS、ODI指数、C7PL-CSVL、CDD、TA角、LL、SVA、PT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A、B、C三组之间的冠状面Cobb角以及Cobb角矫正率(A组75.8%士 12.8%,B组69.6%± 11.8%,C组63.4%± 15.3%),其中只有A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末次随访时三组总的融合率79.6%(42/54),A组融合率81.3%(13/16),B组融合率77.7%(14/18),C组融合率75%(15/20),三组之间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早期并发症率(等于构成比)分别为52.9%(9/17)、22.%(4/18)、15%(3/20),三组之间早期发症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三组合计 ASD 发生率分别为 12.5%(2/16),22.2%(4/18),50%(10/20),三组之间比较合计近端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近端融合椎选择在T9/T10,T11/T12和L1/L2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没有区别;在改善冠状面畸形矫正率上T9/10优于L1/L2,T11/T12冠状面畸形矫正率较两者都无明显不同;近端融合椎选择在L1/2有利于减少早期并发症,但是较T9/10更容易发生远期近端邻近节段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