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最常见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本课题组提出龋病的微生物连续流动态假说理论,前期临床研究显示部分公认致龋菌检出率和数量与龋病易感性不存在正相关关系,龋病发生可能是菌斑中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支持菌斑生态假说和“核心微生物组”概念,尚需探索多个致龋毒力因子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变化,以及公认致龋菌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演替。这种纵向研究在临床上难以进行实施,只能通过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目的:本实验纵向研究Wistar大鼠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粘附、产酸、耐酸致龋毒力因子基因spaP、gtfB、Idh、F-ATPase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变化,观察菌斑中公认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口腔链球菌、乳酸杆菌在龋病启动和进展过程中的变迁,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全面系统评价生物膜中微生物与龋病发生的关系,进一步为菌斑生态假说和连续流假说提供依据。方法:18天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C致龋平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其中致龋组喂养致龋饲料2000#及5%葡萄糖水;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每周采集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混合菌斑DNA和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毒力因子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鼠龄90天时,处死大鼠,取上下颌骨标本,进行龋损评定。结果:①龋病启动阶段,各实验组spaP基因表达逐渐增高,至第5周龋损出现后,spaP基因表达开始下调,致龋组spaP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tfB、Idh、F-ATPase基因表达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或P<0.01),致龋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乳酸杆菌在所有样本中均可检出。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随着龋病的发生检出逐渐增多(P<0.05或P<0.01),而乳酸杆菌和口腔链球菌则数量减少(P<0.05或P<0.01)。结论:菌斑中微生物PAc粘附毒力可能作用于龋病的启动阶段,在龋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持久发挥GTF粘附、LDH产酸和F-ATPase耐酸毒力。动物模型纵向研究中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数量结构与龋病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