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整个成长经历乃至后来的电影创作同“1997”年这个时间坐标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经历了香港经济鼎盛后的衰退;他们在香港回归后开始电影创作,受到回归效应的深广影响。身处于颓靡的香港电影市场和崛起的东南亚电影的夹缝中,后97 香港青年导演挣扎于自我表达与商业认可之间。最终,选择成为“程式中的作者”的他们,在香港回归后的十年里维护了传统香港电影的“价值连续性”。通过类型电影的制作,后97 香港青年导演满足了自身及低潮期的港人的怀旧情绪的释放需求。他们在戏仿拼贴中完成了对港片旧有形式的消解与继承,并在风格化的表现方式下努力完成个人风格的建立。面对回归后逐渐成形的新港产类型电影,后97 香港青年导演在港片价值同华语片大市场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十年耕耘,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努力让香港电影渡过了寒冬;十年之后,他们却被归来的王者和新生的力量的光芒所掩盖。后97 香港电影的生存发展环境及香港的社会文化对于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作者论和风格技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可以对于后97 香港青年导演的创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