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生态系统及濒危野生动植物。作为世界上最后的净土,它的存在与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利益,更是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对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估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的研究,也可以丰富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相关工作。本文从资源和环境学角度出发,详述了生物多样性价值与评估方法关系及选择条件,在公共物品及福利计量理论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研究。采用支付卡式(Payment Card, PC)问卷调查方式,在全国31个省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回收的102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非零支付意愿的问卷为815份,占有效问卷的78.28%。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居民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子不同水平支付价值的差异。建立支付价值与居民社会经济因子的回归模型,包括OLS、Log-normal、 Logist、 Probit四种模型,通过AICc指数选择得到最优模型为Logist模型,结果显示对支付意愿最为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收入、关心程度和专业知识,且全部为呈正相关。样本人均支付意愿值(Willing to pay,WTP)为167.6元/a,以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为总人口样本,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为521.57亿元,进而得到羌塘自然保护区每年存在价值208亿元,遗产价值172.43亿元,选择价值141.14亿元。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评估尚属探索阶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羌塘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及全国邮件并结合网络调查,对荒漠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做了探索性研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了AICc准则筛选模型。同时,基于价值评估结果,结合羌塘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实地调查,建议在羌塘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扩大对外宣传,增强公众对羌塘自然保护区的关注;提高投资标准,完善羌塘自然保护区保护圈建设;有效实施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扩大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