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花馍礼俗,主要以山西下村为个案进行定点研究。全文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辅以地方文献佐证,将民俗生活中的花馍礼俗视为一种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民俗事象进行整体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出当地民众在文化变迁中所做出的“合宜”的文化选择,强调作为文化持有者的民众对于花馍礼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花馍的隐喻与乡村礼俗的现实,这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花馍礼俗并非追求规律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种寻求各种可能性的意义解释。通过运用民族志方法论和民俗志手法,诠释下村民众的文化选择,探讨村落社会的内在秩序与运行法则,揭示村落的“文化语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性的参考,这是本文所追求的社会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本文所追求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部分真实展现一种文化的多样性。本文首置绪论,尾置结语,正文共分五章:绪论交待了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一章为山西下村花馍礼俗概述。主要介绍了山西下村花馍礼俗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花馍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山西及其下村的花馍类型;重点比较了域内花馍礼俗:山西下村与山西定襄县宏道镇、域内外花馍礼俗:山西下村与河南沈丘。第二章运用当代口承叙事研究中的表演理论以及相关学术理念,强调将“花馍文本”还原于特定“语境”(context)中,将“蒸花馍”这一行为视为一种“场景事件”(situated event),并将其还原于所发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这一场景事件中具体的“表演者”与花馍以及表演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的展示,深入探讨这一语境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图式。在此基础上,挖掘了花馍礼俗的传承机制和花馍礼俗知识的延续。第三章结合田野资料,尝试运用象征人类学、民俗符号论等相关理论来分析山西下村民众的“作品”,并洞察民众如何通过花馍象征符号来看待、感受和思索他们的世界。第四章从多维视角审视花馍礼俗的文化功能。将花馍礼俗的研究视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并重的过程研究。花馍是神与人、祖先与人沟通的媒介,借此强化了民众的信仰世界;它还是社会记忆的一种机制;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此外,在丧葬仪式中,花馍凸显了女儿的角色和身份。第五章探讨了花馍礼俗在现代社会的嬗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花馍礼俗在现代社会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花馍礼俗的时空变迁:蒸花馍仪式的时间缩短、蒸花馍仪式的规模缩小;花馍礼俗持有者态度的变化。花馍礼俗在山西下村的传承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要继续生存,就要改变传承方式,由无意识传承转向有意识创造。如作为个人文化资本的花馍礼俗与作为村落文化资本的花馍礼俗。个案研究不仅要寻求理论上的归宿,更要有现实的指向,只是这样的设想还有待验证。结语: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中,花馍礼俗担负起了表述和维系乡村日常生活秩序的职责。花馍凝结了传统文化元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群体内部关系的精神面貌,这是花馍的隐喻。然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花馍礼俗的实践感具有模糊性,这是花馍礼俗的现实。我们不仅关注花馍以及花馍礼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民众如何通过花馍礼俗来表达他们的地方性知识、生活智慧和生存策略。在此基础上,实现民俗学研究学术取向的转换——从民俗到民识,并完成其知识再生产。我们对过去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对现在感兴趣。我们对花馍礼俗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对特殊群体的民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