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特性及其流行过程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语言”亦即网络的言语时尚,突出地表现在网络社区约定俗成并迅速流行开来的词汇诸如网络缩略语、网络流行语,以及网络副语言习俗符号等;究其性质,是经“网民”约定俗成的一种适应网络信息交流活动需要的工具。本文要讨论的是在网络社区中用于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网络语言。  在网络语言语体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甚至病句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由于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不少人表示出强烈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对网络语言已有三次大讨论。从未来发展来看,网络语言的影响必将更为广泛、深刻。因此,对于网络语言的特性以及形成传播规律进行研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于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从语体特征和词汇组成两方面来考察:网络语言是口语交流,又是书面形式存在的。所以它和日常会话语体接近,但又不得不受到书面语言的影响,在语体方面有自己的特点:经济、表意直接、幽默风趣。文字和符号的创造性使用,是网民在BBS和聊天室时最常采用的语言方式。这也是网络语言备受争议的地方。为了让聊天更丰富、更真实,网民通过各种方式,把符号、谐音、自创词汇等运用在文字中。  用200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之首位“做人要厚道”来进行一项小型的调查,是想考察一个网络新词汇是如何在网络社区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凋谢的生命周期,以及网络受众对于是否接受网络新词汇的态度。  之后,本文利用三个不同的理论框架,进一步解释、分析网络语言的流行过程。  框架之一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结构。在网络中,新词汇作为一信息能否流动,流向如何,取决于四个因素:信息本身价值;信息所处的发布结构;信息发布者的质素和信息接收者的过滤。一条信息越是与信息接收者的价值判断与取向相吻合,通过网络使之流动而广为传播,就越有可能得到接收者的认可与提升;信息的流动,实际上就是信息在网络中的不断复制过程。信息的流动结构也就是信息的复制与传播途径。从技术上看,不同的途径,都存在着推动或阻止信息流动的可能。在队列式与层次式的发布结构中,由于接收者数量更多,面更广,因此,流动的动力较强;信息发布者的形象定位,它的知名度、访问量、可信度,接近度以及它的整体风格等,都会影响到他所发布的信息能否广为传播;发送者与接收者如果背景相似,会使接收者兴趣大增,以及对传播者关注度的提高,有利于新词汇的传播。  框架之二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根据罗杰斯的观点,新事物是否被人们接受会有几个影响因素: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五类创新的采用者对不同的新事物会有不同的接受度:意见领袖会主动把新事物引进网络社区中;早期推广者没有意见领袖如此活跃,但也很早接受了新事物,并运用之;而后期推广者和滞后者对新事物不很热衷,有趣的是先前不接受新事物,但后来改变态度的人。在网络语言的流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这几类不同的采用者。  框架之三是卡茨的功能取向理论,它帮助我们认识人面对新事物的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态度是服务于人格需要的功能。人格需要有四种,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由于需要,人们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在说服理论中,传播者有很多技巧可用,使受众接受其观点、想法。重复传播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有网民在网络社区中就是因为新词汇出现的高频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但过多重复会引起反效果。  研究网络语言,是为了更为科学辩证地认识它。由于语言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些偶然现象和分歧现象当然会在最后的时刻里自然而然地遭到淘汰,纳入正轨,使语言规范起来。出现这样的网络语言,恰恰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在开放。它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是相互渗透的,这样的话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起来。  对待网络词语,我们也应该像对待一般的新词新语一样,不急着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规范,更不应该敌视,应该对它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网络兴起的时间还很短,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对于一些体现网民聪明才智、有创造性、网友之间都能心领神会的特色语言,不但不应禁止,还要鼓励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汉语网络用语的发展,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符合网络社区特定规律的语言环境。
其他文献
建国之后,传统乡村结构在国家政治力量下发生自上而下的变革。这种变革大致有两次:第一次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这次变革中,传统的乡村结构由原来“散沙式的街坊、分层化的
传播技术的发展影响并且改变着人们日常的传播行为甚至生活习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移动电话(或称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的更加便捷。手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出发,将新闻视为知识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美国形象在中国媒体中建构特点的研究,揭示了受众看待外部世界时所用知识框架的特点。对美国形象建构特点的研究,实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通过对有关海峡两岸图书合作出版的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学术研究文章、学术或调研专著等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对两岸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对相关人士的访谈,对既有统计资料和
翻开新疆建工集团四建项目经理王奇石的施工履历表,映入眼帘的是一串耀眼的光环:自1987年8月任项目经理以来,他先后承建了新疆石油普查住宅楼、新疆粮贸大厦、乌市新医路立交
期刊
本文的第一部分对新时期电视广告进行了概述、回顾了电视广告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新时期电视广告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和辉煌成就;第二部分对电视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即从电
民间年画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是民族珍贵艺术遗产的组成部分,更多更直接地反映了群众的思想愿望和欣赏习惯,中国年画的显著特征是与民间的世
博士论文《“左”倾错误时期的〈人民日报〉》共计18万字,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记录并分析了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左”倾错误时期(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