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对腹部大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择期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患者术后疼痛和吗啡需求量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对术后疼痛的影响,为临床高血压患者术后镇痛提供理论依据,合理利用镇痛药物。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接受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患者138例(其中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正常血压患者72例),分成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标准的麻醉方法,术中镇痛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术后镇痛采用电子静脉自控镇痛吗啡泵。自控镇痛持续至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RS)。采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七氟醚消耗量、术前合并疾病和术前用药史等数据。每4小时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累计的吗啡需求量,以及副反应等。数据汇总后统一登记入电脑系统,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试验共收入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患者138例,其中7例没有完成本次试验,总共131例完成了本次试验,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62例,正常血压对照69例。原发性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在人口统计学数据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并存疾病、术前用药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七氟醚消耗量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术前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原发性高血压组,其中91.9%为收缩期高血压Ⅰ级,8.1%为收缩期高血压Ⅱ级,16.1%合并有舒张压升高。所有病人都成功进行了术后镇痛,每4小时的VRS疼痛评分两组均低,但和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的静息时VRS疼痛评分(P<0.01)和咳嗽时VRS疼痛评分(P<0.01)都更低,有统计学差异。术后48小时总的吗啡需求量,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少于正常血压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48小时内两组之间的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没有患者发生呼吸抑制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没有患者因为发生副反应而停止使用电子自控镇痛泵。术后镇痛满意度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接受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的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吗啡需求量少,术后镇痛效果好,提示在临床术后疼痛方面,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痛觉减退。第二部分p38MAPK信号通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切口痛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大鼠切口痛模型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疼痛行为学和脊髓p38MAPK的变化,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高血压相关的痛觉减退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正常血压Wistar Kyoto大鼠(WKY)300-350g分为两组:SHR组及WKY组。大鼠麻醉后,在大鼠左后足足底实施手术切割,造成切口痛模型。按照造模前1天,造模后1天,造模后3天,造模后5天4个时间点随机分配大鼠。在4个时间点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IITC2390型电子von Frey纤毛机械刺激仪和IITC336型辐射热痛敏刺激仪分别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和辐射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脊髓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研究结果:两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SHR组明显高于WKY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大鼠活动无异常,双后爪着地且负重。手术后两组大鼠表现出手术侧后足不愿着地及舔咬等现象,表明模型制备成功。造模后两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下降,辐射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都下降。造模前1天,造模后1天,造模后3天,造模后5天,SHR组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明显高于WKY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n=7);辐射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n=7);免疫组化(n=4)显示脊髓标本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造模后比造模前增多,SHR组脊髓标本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比WKY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术前及手术切割刺激造成切口疼痛模型后,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比WKY大鼠升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各时段磷酸化p38MAPK均比WKY大鼠低。本研究结果提示切口痛模型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机械痛域较正常血压大鼠升高,大鼠脊髓p38MAPK信号传递途径参与了术后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提高机械痛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