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所见广州方言词汇三百年来的历史演变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sco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中文读本》(1841)为基础,参考包尔腾的《散语四十章》(1877)、十七世纪屈大均所撰的《广东新语》(1687)以及二十世纪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1933),在考察十九世纪的词汇演变情况的基础上,尝试延展广州方言词汇历时研究的跨度,探讨十七世纪至今约三百年的广州方言的演变规律与特点。  全文分为四章。开篇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广州方言词汇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理论根据、主要考察资料和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词的义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广州方言在三百年间的常用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存留、消失与变异的情况。在词汇的层级系统中,常用基本词汇以反映自然世界的保留情况最佳,而用以展现社会生活的词汇的丢失情况较为严重。从义类系统来看,概括化的上位词、代表整体概念的词汇多有保留。整体上,词汇系统在近义词的竞争、口语书面语的竞争、旧词新词的竞争中发展。  第三章从语义场的角度,以核心词为切入点观察三百年间词汇系统的发展。核心词以斯瓦迪士的《百词表》为据,采用共时、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部广州方言文献的动词、形容词、颜色词进行了穷尽的分析;同时加入非核心词的比较,观察词汇内部竞争以及语义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广州方言中的传承词仍占主流地位,但语义场之中有简化、概括化等情况;此外,方言特征词在核心词的变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章结合老中青三派语言使用者的实际使用情况,对《中文读本》中几个主要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透过纵向的比较,特写几十年间广州方言词汇的演变及其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广州方言的保留情况大致良好,老青之间的变化差距少于25%。就词类来说,演变从大至小依顺序排列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词汇演变主要受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变、词汇系统的竞争与发展、语言接触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有以下的创新点:  一、运用词汇层次的理论,把核心词、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区别开来,分别探讨其不同的演变情况,为广州方言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获得了一些新的结论。  二、把核心词的概念应用于广州方言词汇的历时研究上,并对近三百年之间广州方言的形容词、动词、颜色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语义分析,勾勒出广州方言核心词在三百年间的变化轮廓。  三、根据《中文读本》对老中青三派语言使用者的调查,考察了广州方言几个主要词类的常用词的变化情况,初步确定了变化程度较大的词类和词目,以及变化速度较快的年代。  四、语言材料上,利用明末清初的广州地方文献所反映的词汇与现今的广州方言作比较,分析其词汇的演变,把近代粤方言词汇史,从十九世纪推前至十七世纪。
其他文献
生命观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最基本的观念,它包含着对人生的种种思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作家来说,理解他的生命观,是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及其审美表现的关键。本文以生命观为切入点,将生命观分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性三个部分,探究了汪曾祺独特的生命观及这种生命观在汪曾祺作品中的审美化表现,从而解释汪曾祺在文坛的特殊魅力。本论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绪论对汪曾祺的创作贡献和现有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本论
学位
汪曾祺和陆文夫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意义的作家。作为江苏作家的他们,共同吸收着江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丰富的人生历程中传承着他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并进行升华。
退还是不退  刘蕾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  “资本市场没有荣辱,只有规则与实力”    中国企业需要转变心态: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所谓的荣誉与耻辱,只有规则与实力。市场中来来往往的企业,绝非留下的都是英雄,离开的都要破产。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让中国企业有机会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市场中进行上市融资,但在国际化的市场中,还有很多企业依然保留着旧有的资本观念,显得与外界格格不入。  现今,退市机制在中国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是非洲最富有影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  本文从非洲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出发,将阿契贝的长篇小说与文
仁宗在位(1023—1063)期间,宋与西夏的军事关系一直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中,面对西夏的步步进攻与求和、主战的反复无常,宋朝基本是处于被动应战和防御的态势。不过这一复杂的军事关
进入二十一世纪,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和发展的转型期,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进程中,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各式的人生遭遇,青年们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所以他们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与抵抗,他们的内心充斥着挫败感、无力感、虚无感。他们叛逆、迷茫又颓废。随着“丧文化”的盛行,文学作品中不断涌现出了“丧青年”这类人物形象。“丧文化”的产生与流行,其实是青年亚文化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的缩影,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