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了负担。房颤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基因学在其中的作用得到重视。房颤具有遗传基础,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最近,一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心电图(ECG)指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位于T-盒转录因子5(TBX5)基因最后一个内含子中的SNP rs3825214同时与PR间期、QRS持续时间、QT间期相关,并且在房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验证呈现显著性。TBX5相关位点影响房颤的发生可能是离子通道之外的又一重要机制。本实验的目的是在汉族人群中进一步评价SNP rs3825214和ECG指标、房颤、室速以及一些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GeneID”遗传资源库中692名房颤患者、235名室速患者、856名正常人群。从参与者的静脉抽取外周血,经过裂解红细胞、分离白细胞后使用SDS碱裂法提取基因组DNA。提取DNA后对含有rs3825214的片段进行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来分型,并通过基因测序验证分型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和PLINK v1.05来分析rs3825214小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和房颤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入选692例房颤患者,其中孤立性房颤275人,占总房颤人数的39.7%。入选室速患者235例,对照组人数为856。在房颤和室速组,和对照组相比性别和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房颤组分为孤立性房颤和其他类型房颤两组。通过对rs3825214和ECG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仅QTc与rs3825214小等位相关。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均未发现显著性。QTc与rs3825214小等位相关分析的回归系数为﹣19.76,P值为0.047,说明G等位和QTc反向相关。对照组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836)。在房颤和室速两组中,男性和女性均未发现显著性。孤立性房颤和rs3825214显著相关(P=0.002,OR=0.73),进行logistic校正后发现仍是显著相关的(P-adj=0.001, OR=0.652)。而对于其他房颤组却并未发现显著性(P=0.546)。在室速组,rs3825214和室速是不相关的(P=0.315)。但我们发现在室速同时合并AVB的患者呈现了显著的相关性(P=0.028,P-adj=0.035)。对于室速合并房颤的患者同样显示了较强的相关性(P=0.004)。室速中合并有束支阻滞、心动过缓、早期复极、肥厚性心肌病或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发现和rs3825214的显著相关性。在房颤和孤立性房颤组中,与对照组相比rs3825214三种基因型的分布之间有差异性,P值分别为0.029和0.003。房颤组和孤立性房颤组中,rs3825214基因型在显性模式和加成模式下均呈现相关性。尤其是在显性模式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考虑年龄、性别、T2DM、高血压、冠心病、脑梗之后仍然有显著相关性。对于其他房颤组和室速组,三中基因模式下均未见显著性。结论:研究首次发现SNP rs3825214和QTc及孤立性房颤的相关性。实验结果不仅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拓宽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论,而且为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的基因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