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1351例胃内常见隆起性病变患者的内镜、病理特点及胃癌检出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提高胃癌的检出率。方法:本文研究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1年内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1351例,根据隆起病变的来源分为黏膜来源的息肉、胃癌以及黏膜下隆起,总结分析1351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胃癌检出情况。结果: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1年内一共10230例受检人中发现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1351例,总检出率为13.2%(1351/10230);受检人中胃息肉、胃癌、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总检出率分别为10.2%(1049/10230)、1.3%(130/10230)、1.7%(172/10230)。1.1351例胃内隆起性病变中胃息肉1049例,占77.7%;各年龄段胃息肉检出率基本相近。1049例胃息肉中行病理活检410例,其中增生性息肉占93.2%(382/410),胃底腺息肉占4.9%(20/410)、胃腺瘤占2.0%(8/410)。胃息肉的发生部位与年龄无相关,然而与息肉类型有关;增生性息肉好发于多部位(30.0%),胃底腺息肉于好发于胃体胃角(60%),而腺瘤好发于胃窦(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49,P<0.001)。胃息肉大小<1.0c m的占全部胃息肉的98.4%(1032/1049),占绝大多数。2.1351例胃内隆起性病变中胃癌130例,占9.6%(130/1351),其中以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6岁)检出最多,分别占胃癌病人的42.3%(55/130)、50.0%(65/130)。130例检出的胃癌中发生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贲门(43.1%)、胃体胃角(24.6%)、胃窦(20.0%)、胃底(12.2%),不同部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06,P<0.001)。检出的130例胃癌患者中,103例行病理活检,其中腺癌90例,占87.4%(90/103)。3.1351例胃内隆起性病变中黏膜下隆起172例,占12.7%(172/1351),以中年组(41-65岁)检出最多,占65.1%(112/172)。172例黏膜下隆起病变中,中年组与老年组均好发于胃底(45.5%、69.4%),其次依次为胃体胃角(24.1%、22.2%)、胃窦(26.8%、5.6%)、贲门(3.6%、2.8%),而青年组以胃窦部检出最多,占47.8%,后依次为胃底(30.4%)、胃体胃角(21.7%);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黏膜下隆起发病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5,P<0.05)。172例胃内隆起性病变中15例选择行内镜治疗,包括胃肠道间质瘤12例、平滑肌瘤1例、MALT淋巴瘤1例、炎性纤维性增生性息肉1例。最常见的胃黏膜下隆起为胃肠道间质瘤,占黏膜下隆起病例的80%。结论:胃息肉在各年龄组发病率相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比例上升,而胃底腺息肉比例有所下降;胃息肉的发生部位与年龄无相关,而与息肉病理类型有关。中年人和老年人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青年人;胃癌好发于贲门。黏膜下隆起最常见的为胃肠道间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