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中,10%~30%可出现吞咽障碍,发生率位列第二位,仅次于肌无力的症状。长期吞咽障碍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继发肺部感染甚至因窒息而死亡。目前针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尚无有效的直接治疗方法,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控制吞咽肌受累的症状来间接控制吞咽障碍的进展。近年来,有研究者将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如基础训练、摄食直接训练、代偿方法等方法,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发现可以改善吞咽障碍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脑血管病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虽然病因不同,但存在吞咽障碍的症状相同,导致吞咽障碍的原因相似,都是疾病累及神经和肌肉,最终导致吞咽肌的功能性障碍。因此,针对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能否适用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评价针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便利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确诊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病房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由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个月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吞咽障碍知识的健康宣教和吞咽功能锻炼的指导。干预前、出院前及出院后2个月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有关吞咽障碍的知识问卷、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掌握吞咽障碍知识的程度和吞咽障碍程度改善的情况,并记录上述时间内患者发生误吸的人数、放置胃管的人数及患者血清白蛋白值。结果:共70名患者完成了整个研究,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名。结果显示:(1)知识问卷答对率:组间比较,干预组在出院前和出院后2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7,P=0.000;t=6.304,P=0.000);组内比较,干预组出院前和出院后2个月均高于干预前(t=-7.995,P=0.000;t=-6.994,P=0.000),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2)吞咽障碍程度:组间比较,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前和出院后2个月均好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9.261,P=0.015;x2=9.594,P=0.014);组内比较,干预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2个月吞咽障碍程度均好于与干预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4.032,P=0.000;x2=32.080,P=0.000);对照组出院后2个月好于干预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0.786,P=0.013)。(3)误吸情况:组间比较,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在出院前发生误吸人数少于干预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385,P=0.020),对照组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4)胃管置入情况:组间比较,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组内比较,两组内各时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5)白蛋白值:两组间比较,干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在出院前和出院后2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2.707,P=0.008;U=-3.962,P=0.000);组内比较,干预组患者出院后2个月白蛋白值分别高于出院前和干预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3.120,P=0.002;U=-1.985,P=0.047),对照组各时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本研究中针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有关吞咽障碍的知识水平、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值,效果均可以持续到出院后2个月,但对于减少患者误吸的发生和胃管的置入无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