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曾因反映了时代精神而一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陈忠实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不仅透视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还展现了多种文化意识在动荡的社会变迁中碰撞较量、融合前进的历程,表达了自身关于历史和新时代的文化审美理想。其中,神秘的白鹿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它不仅是作者营构作品宏大结构的线索,同时也为读者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综观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我们发现“白鹿”是个不断地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是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一个原型。“白鹿”不仅隐含着中华民族对它的图腾崇拜,同时还承载着先民独特的审美理想。目前评论者关于《白鹿原》中白鹿原型意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白鹿意象的某种象征意义或神秘意味的探究,而较少挖掘白鹿意象作为原型背后所隐藏的人类理想寄托的共通性和作家陈忠实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理想的思考。本文试图借鉴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以及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白鹿原》中白鹿原型意象的深层文化意蕴进行解读。本文拟从白鹿原型在传统中积淀的精神内涵、白鹿意象作为原型在文本中的静态表现及白鹿意象的动态转化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原型,白鹿意象不仅在文化典籍中大量存在,而且也遍布在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此时的白鹿原型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集体无意识,同时还成为祥瑞及“道备”的象征,蕴含了太平盛世的深刻寓意,承载了先民的审美理想。其次,在小说《白鹿原》中,白鹿意象的静态表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具备作为原型所具有的情感上的共通性外,还具有叙事上的结构功能。其中,白鹿意象的情感认同主要表现在:“白鹿”是祥瑞的象征,是能拯救世人、带来太平盛世的使者。而白鹿意象所具有的叙事结构功能则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和结构构成三方面的影响:白鹿原型意象不仅预示着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转折,同时还成为营构作品结构的重要线索。由此,白鹿原型意象作为体现小说意蕴重要载体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叙事功能的结构手段,从而使小说的情节结构获得了整体联系的可能。再次,白鹿意象在小说《白鹿原》文本中所具体承载的现实意义,主要是通过白鹿意象的动态转化,即在不同人物追求“白鹿”所象征的理想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物个体间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而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有的坚守原有的传统文化心理,诸如白嘉轩、朱先生等,或固守着宗法社会稳固的理想,或追求儒家传统文化塑造的理想人格;有的则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如鹿子霖、白灵等,或是不择手段地获取权力和利益,或是为心目中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秩序奉献一生。总之,在小说《白鹿原》中,白鹿意象作为原型最终指向了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理想的思考——应继承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吸取多种文化思潮的合理成分,重新熔铸新的民族文化之魂。陈忠实在这里不仅肯定了扬弃传统文化的意义,肯定了先进文化的引导力量,同时也指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融合的过程是饱经反复剥离之痛的。而在剥离和痛苦中走向新生的文化观念,正是陈忠实选择白鹿原型意象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