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escrip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Whit Papers from the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_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的出现,研究者们开始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是拘泥于“忠实”这一翻译理想。20世纪70年代开始,描述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翻译学由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翻译规范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色列著名学者吉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规范,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他明确指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并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起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译者从作品的选择,到翻译前决定采取的宏观翻译策略,再到具体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技巧,无不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目前,对中国国防白皮书的英译研究如火如荼,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当然也在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为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并结合译本中出现的翻译现象如字字对应的直译、省略、增补、改变句子结构等对译者在中国国防白皮书英译过程中遵循的规范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从而获得对翻译规范在外宣翻译乃至一般翻译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较为系统的认识。研究发现,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于中国国防白皮书的英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国防白皮书英译中体现出的各类规范的讨论,发现此研究对改进翻译教学及翻译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谚语是人类思维与自然界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隐喻性,其形成和理解的机制取决于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源域和目标域的关联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象及其运动的直觉经验基础上。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注意到西方对谚语的研究已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认知,国内对英汉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正方兴未艾,亟待进一步深化。本文采用理论阐释同语
学位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英汉互译的主要翻译方法。归化法就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也就是从有利于译入语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翻译文本,而异化法是“接受外浯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也就是译入语读者主动接受外语文化和语言,使读者本身处于外语情景中。翻译中是应以归化为主还是以异化为主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翻译理论研究者争论的焦点。  习语是人类智慧
学位
期刊
期刊
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的一种手段。众所周知,语音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而发音的正确与否恰恰表明了英语“说”的能力的高低。不同的语言,它的音位具有区别特征,而这些区别特征的差异会导致学习者语音辨析上的错位,继而影响语音的学习,出现语音发音上的错误。  这篇论文最初设想是研究中国七大方言区的学生在英语辅音发音上存在的主要错误和问题,但因实际考察情况和资源有限,决定除去客家方言区学生发音的调查研究。所以,这篇论
学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餐已走向世界,这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中餐菜名的英译有助于外国客人理解中餐菜名并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在菜名的命名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故中餐菜名的英译并非易事。本文以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和跨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理论(身份协商)为指导,分析了中式菜名英译的目的、菜名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跨文化对话中菜名的商讨。依据上述理论,本文得出了两条菜名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英文幽默言语的相似和不同点以及在这些差异和相同背后根植的跨文化维度的理论。  论文的第一章节中,列举了传统和现代国内外对幽默研究的成果还有幽默和机智,讥讽之间的一些差别。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本论文中,幽默和机智,讥讽一同被当作幽默来处理,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  第二章中,开始探讨中英幽默的相似之处。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制造幽默语言的技巧策略,其中包括语言学策略,修辞学策略和
学位
期刊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译文本身,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中庸》的翻译这方面并不多。因此,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探究其对《中庸》英译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广告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倡导真善美为宗旨的公益广告不断发展壮大。回顾迄今为止的广告语篇分析,几乎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学者们大都从新闻学、广告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一些语篇分析也并未涉及电视公益广告一个突出的方面一-视画面的功能。基于以前学者研究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电视公益广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