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用而生。它最先兴起于欧洲,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加拿大,以谢莉·西蒙和路易丝·冯·弗洛图两个译者为代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是指西方女性译者把性别意识融入到翻译领域,通过翻译实践来揭露男权统治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为了凸显译者和作品人物的女性主义意识,西方译者提倡对原文大胆的干预和操纵。同时,她们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例如弗洛图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翻译策略:增补、前言和脚注、劫持。女性意识作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关键词,它指女性在意识方面的觉醒:女性不仅要在政治方面寻求同男性相等的权利,更要在其他方面寻求平等权。在翻译实践中,它主要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策略上。与西方译者提倡的翻译策略不同,中国女性主义译者习惯于采用更加忠实和温和的翻译策略。《到灯塔去》是一部意识流小说,由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写。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代表,伍尔夫首次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应用到文本中,还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例如雌雄同体理论。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具体人物:拉姆齐先生、拉姆齐夫人和丽莉·布里斯库,描述了拉姆齐一家同几个客人在远离灯塔的一座小岛上度假的生活场景。由于意识流手法的晦涩难懂,《到灯塔去》的译本至今出现甚少,而且大多是男性译本。本文分别选取了男性译者瞿世镜和女性译者王家湘的译本来做对比分析,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性别意识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的关系,然后介绍了两个著名西方译者谢莉·西蒙和路易丝·冯·弗洛图在这一理论上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三章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作了一个简单回顾,以及国内译者就这一理论提出的一些质疑。第四章分别对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小说《到灯塔去》作了简单介绍。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对《到灯塔去》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分别从翻译策略、语言学和称呼用语的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从而总结出:相对于男译者瞿世镜而言,女译者王家湘更能表现女性主义意识,并且女性译者的翻译风格更加忠实和温和。此外,作者还从社会和文化背景方面研究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落后表明,中国女性译者难以突破传统的翻译原则,在表现女性主义方面有诸多的局限和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