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在城乡关系研究中,最关键的是明确城乡关系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背景、所处阶段、特征以及促使其演化的动力和原因。因此,必须对城乡关系理论和历史发展进行综合而有重点的考察。本文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解释中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斯密框架,并通过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验证它。本文在城乡关系研究的方法论、理论和历史研究上有创新和特色。
在方法论上,鉴于专业化与交叉化并行的科学发展大趋势和城乡关系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以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将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相结合,纵向追溯和横向比较相结合,并把这种理论认识与历史演变相互印证的方法论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在理论上,斯密框架是对城乡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从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来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理论存在城市偏向,现代则逐渐回归早期的传统。因此,应该重视经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作用。在经典理论的创立者中,斯密专门并系统地阐述了城乡关系的本来状态、演变历史与结果,既区别于发展经济学家先入为主的设定城乡差距,又区别于区位论者只重视了空间分布,其理论和方法更具解释力,因而成为本文的选择。斯密框架以解释自然顺序及其演变为主要内容。自然顺序是指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顺序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农村-城镇发展次序;而人为的干预政策及其形成的文化以及临海区位在贸易发展上的先天优势,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反自然顺序的演变。
从历史看,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历史验证了斯密框架。城乡关系发源的历史证实了自然顺序的合理性。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其中,夏商周时期形成和确立了以“体国经野”体制为核心的城乡对立;春秋战国至鸦片战争前形成和确立了以“编户齐民”体制为核心的城乡融合;近现代时期形成和确立了以“二元结构”体制为核心的城乡再对立。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是政策.文化和临海.贸易两组变量交替和交互影响的结果。总体上,政策.文化始终是影响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的主要原因,临海-贸易随着秦的统一而逐渐对城乡关系产生深刻影响,近现代时期则延续了这种趋势。在现代,固化的二元结构体制及其形成的文化,一面临海导致的贸易及其发展政策的反复不定,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大波折和城乡差距快速扩大。因此,现代城乡关系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二元结构体制。而二元结构体制变革是一个缓慢的进程,必须有一个全面而长期的文化战略为指向。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历史说明:在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之间寻找平衡和结合点,从而凝合为新的制度和文化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