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及外周血BDNF基因mRNA表达两方面探究BDNF基因是否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miR-124-3p, miR-206, miR-132的表达,来初步探讨BDNF参与精神分裂症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志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靶点。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试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取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样本库(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1407例,正常对照组1136例),利用SHE. sis软件,用拟合度χ2检验比较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第二部分研究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正常健康样本48例,抽取所有样本外周静脉血5m1,利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连反应(RT-qPCR)方法测定两组样本BDNF, miR-124-3p, miR-206, miR-132的mRNA表达水平。对精神分裂症组进行PANSS量表评估,然后对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随访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2周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对其进行PANSS量表评定,然后收集样本外周静脉血,测定服药1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miR-124-3p, miR-206, miR-132的mRNA表达水平。本部分研究数据分析利用R软件,用t检验分析比较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组与药物治疗组,以及药物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基因表达研究样本的人口学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2. 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s6265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7)进一步进行性别分层,男性样本中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9,P=0.003)。3.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外周血BDNF基因及miR-124-3p表达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5.169e-05, P=5.241e-05),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BDNF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减少,miR-124-3p表达量增多。另外两条miRNA(miR-206,miR-132)在两组样本中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114,P=0.307)。4.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PANSS量表评估,与基线水平相比,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都有了有效改善。(P<0.05)5.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的患者与治疗前的基线水平相比,BDNF表达水平上调(P=1.874e-04),miR-124-3p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6)。而且药物组BDNF与miR-124-3p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719,P=0.183)。6.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前的基线水平相比, miR-206,miR-132表达水平下调(P=2.863e-04,P=0.009)结论:1.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在男性人群中。2. BDNF基因mRNA表达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BDNF基因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候选生物学标志物和精神分裂症潜在的治疗靶点。3. miR-124-3p可以作为BDNF基因表达参与精神分裂症调控机制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4.miR-206与miR-132表达可能未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它们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BDNF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原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