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大学校园小说一直处于支流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极少数专家对个别作品或者个别大学校园小说作者进行过研究外,其余都是高校硕士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的研究。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空间,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自有其相对独立的思维体系及话语系统,而这些又因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叙事话语范式”理论为文本框架,对建国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校园小说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从认知层、讲述层以及语体层三个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大学校园小说的不同特点及其流变进行了分析。第一章主要选取小说中爱情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截面来透析不同时期大学校园小说认知范式的变化。“十七年”时期的大学校园小说,无论是对爱情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打上了非常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小说中则更多的彰显着作者人道主义思想的复苏;到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学校园小说,这两个方面都更多地受到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流露出隐藏于作者脑海深处的虚无主义倾向。第二章主要从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不同时期大学校园小说在讲述范式上由一元向多元拓展的流变特征。与当时一元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十七年”时期的大学校园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也是一元化的。八十年代以后的大学校园小说在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方面则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第三章具体分析不同时期大学校园小说的语体范式特征。受当时政治环境以及作者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十七年”大学校园小说的语言也烙上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痕迹,主要表现为革命话语的介入和军事术语的渗透;随着“文革”时期那种无所不在的排山倒海式的压抑和束缚的烟消云散,作家们纷纷以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内心感受,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小说的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抒情性特征。受具体环境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其小说语言的抒情性又可以分为直白化和内敛式两种类型。新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小说语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网络化和狂欢化语言的流行上。大量的特殊符号、谐音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某些粗俗化语汇的穿插,更使大学校园小说折射出新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