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唐以来,非本地文人流寓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日渐突出,这一点在江西地区特别是江州地区更为明显。由长安地区迁入江州的韦应物是江州地区地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开拓者,而由韦应物、白居易等中原文人进入江州后带动的诗歌文化特别是唱和诗风深深影响了晚唐五代江州地区的文人。正是这些流寓文人的进入,使得江州地区终于在中唐以后,变成了江皋地区重要的诗歌创作中心。同时,李渤创建的庐山白鹿洞以及景星书院、李渤书堂是江州地区书院及讲学文化的起步,也促进了当地儒家文化的兴起。到了五代中后期,这里建立了庐山国子监,道长们在此传播儒家思想,改变了江州地区儒学不兴的面貌,为宋代江州成为理学的一大发祥地以及江西地区大量书院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过去的学术界,研究者关注的多半是宋代江西地区书院文化,而对唐五代时期江西地区书院讲学文化关注甚少,更很少有人把江西书院讲学文化的兴起与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文人的南迁相联系。其实,两者密切相关,不能割裂开来,而中晚唐以来文人南迁江州对这一地区文化文风的改变是值得研究的。鉴于此,本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并介绍学术界研究成果。本文指出:虽然学术界在研究中晚唐五代文学和教育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时期的地域文化研究仍然是相对薄弱的地方,对于中晚唐五代时期地方上的诗歌和书院讲学教育研究往往是分开论述,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对于流寓文人在促进江州地区地域文化发展这一问题所起的作用也很少有人重视。此外,学术界论述江州地区的书院讲学问题,往往只研究宋代以后的,而对唐五代时期江州书院讲学制度的成因和影响也论述过少。因此本文从研究流寓文人对江州文化的影响这角度出发,探讨江州文化在中唐以来为何能得以发展,并分析唐五代以来江州书院与讲学文化兴盛之因。第一章概述安史之乱以来江西地区地域文化发展的原因。指出:大历以后,一些贬谪、宦游和避乱南下于江西的诗人,发展了江西地区的文化,这些诗人们为开创江西的地域诗风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最终使得江西变成唐末重要的文人聚集区。另外,大历诗风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即它除了一些基本的共同点之外,在不同地区还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第二章论述中唐时期江州地域文化的初步形成,其特点是:大历诗风的逐步形成,唱和诗歌的产生及儒家思想和书院讲学文化向这一地区的渗透。这一章主要讨论韦应物、白居易及其他诗人为发展这一地区文学创作作出的贡献,以及李渤为江州引入儒家思想及书院讲学文化的意义。指出:韦应物担任江州刺史意义十分重大。他是江州地区文化发展的开拓者,为江州地区地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来的白居易、庐山国学乃至宋代江州的理学。李渤则改变了当地没有系统的儒家教育的状况,为宋代江州地区儒家文化兴盛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讨论晚唐五代江州地区隐逸文化文人的兴起及苦吟诗风的出现,指出:晚唐五代时期江州地区出现了以流寓文人为主体的隐逸文人群体,他们写诗注重苦吟,影响了后来的本地文人李中和庐山国学的诗歌创作。第四章论述五代时期流寓文人对江州文化的影响,即本地文人的出现,外地文人开始主动向本地文人学习交流,并指出:这一时期以儒家思想为重要主导思想的江州地域文化已经走出了一地范围,开始向外扩张。流寓文人对当地文化的另一影响是庐山国学的兴起,而这也上承李渤在江州地区创立的书院及讲学传统,下启宋代江州理学的兴起,同时改变了当时社会普遍不尊儒的局面。总之,没有中唐以来流寓文人进入江州发展地域文化,就不会有宋代江西地区理学和书院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