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束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直以来都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单一的融资方式以及匮乏的融资渠道。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往往不能保证年收益的稳定性,因此难以轻易获得大企业能够享受到的银行的债权融资。2009年10月我国的创业板的开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创业板的开设使得很多以往难以满足主板市场上市条件的,尤其是以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为特点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比以往更加丰富,完善的融资渠道和发展条件。然而近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前后普遍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盈余管理,借以高估企业赢利能力,提高股票发行价,这使得在上市成功之后普遍出现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现象存在。由于我国创业板的有关规定要求申请在创业板进行IPO上市的公司必须要满足“成长性”的要求,即企业的经营业绩或者其营业收入要保证能够实现稳定的增长。而这样的标准将使得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业绩进行操纵以实现业绩的“连续增长”。因此在创业板进行IPO的公司有动机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IPO前后实施以提高成长性为目标的盈余管理,以达到业绩连续增长的目的。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法行为在企业活动中普遍存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盈余管理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盈余管理将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及企业的成长性失去原本的真实性和其实际参考价值,同时这也会因此导致那些依据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受到严重误导,长此以往,这将损害中小投资者的个人利益并影响到创业板市场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业板设立的初衷是在于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融资平台,这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创业板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我国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如何精确的判断和发现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当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又或者这样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创业板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健康运行,就需要我们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因此,本文将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于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并将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本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创业板IPO盈余管理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然后通过理论方面简要论述了IPO及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关于IPO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评述。并多角度对于我国IPO市场盈余管理的动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四章首先提出了对于IPO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选取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的同时,选取了我国创业板的355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SPSS和EXCEL等软件对样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以期给读者对我国创业板公司的行业,地区等情况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同时本文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针对所提出的假设对于我国创业板市场IPO过程前后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总结了对于上市公司在上市的过程当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的结论,并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前后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提出了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并对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简要概括,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