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儿童社交焦虑的纵向发展趋势,探讨不同特征(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留守状态等)儿童社交焦虑在随访中的变化趋势;同时探讨社会人口学、家庭环境及心理学因素与儿童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为儿童期社交焦虑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作为本次调查现场,使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丰县农村地区3所初中和5所小学的在校学生作为基线调查对象,采用课题组自编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经历调查问卷对其中3-9年级学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状况、心理因素和社交焦虑水平进行基线问卷调查。并选择3、4和7年级的学生作为随访研究对象,自首次测查后每隔一年随访一次,共随访两次。随访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仍为第一次基线测查中所使用问卷。共有816人参与了三次调查。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探讨三次调查中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差异,并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儿童社交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三次调查中,儿童社交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5.7%,15.2%和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社交焦虑平均得分分别为5.6(SD=3.7),5.3(SD=3.8)和5.3(SD=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生社交焦虑水平呈下降趋势,女生社交焦虑水平保持总体稳定;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呈下降趋势,平均得分从5.9分下降至5.5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年龄、良好的家庭功能、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积极应对方式和高水平自尊是的社交焦虑的保护因素,抑郁、消极应对方式是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而在性别、留守状态方面,未观察到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总体上,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趋势,但在随访过程中呈现相对较高的检出率;不同亚组儿童的社交焦虑变化趋势在随访过程中存在差异。从纵向发展来看,社交焦虑水平与年龄、生活质量、家庭功能、应对方式、抑郁等因素有关。以上结果表明儿童社交焦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提示存在通过干预降低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应针对以上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措施,减少儿童社交焦虑的发生与发展,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