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杉生长收获与大径材经营模式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qq479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在福建省霞浦县杨梅岭国有林场379块标准地数据和97株样木数据以及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建立了柳杉全林分模型、林分直径分布模型、削度方程,建立了可变密度收获表和材种出材率表,以此确定柳杉林分的各成熟龄,研究柳杉抚育间伐技术,确定了间伐起始期、间隔期和间伐强度。综合所有成果,建立了柳杉人工林大径材的最优经营模式。根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本文运用理论生长方程,建立林分年龄、立地指数、林分密度等主要林分因子之间具有相容性的全林分模型系统。其中包括地位指数模型、林分平均高模型、林分相对密度模型、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林分收获模型、自然稀疏模型。使用独立样本对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系统做拟合精度与适应性检验,其林分因子总相对误差(E1)在±1%左右,平均相对误差(E2)在±1%左右,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E3)在9%以下,预估精度在98%以上,F值均小于F。。说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拟合较好,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实践的要求,可以为柳杉人工林大径材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运用本模型系统,可实现科学预估柳杉人工林的生长动态,为林业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对柳杉人工林的实际经营、科学研究、展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数据基础。(2)以林分相对密度P为变量,运用柳杉全林分模型编制了柳杉可变密度收获表。估算各个林分立地条件和密度下的柳杉人工林的平均生长量,从而得到柳杉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其成熟龄为21-26年。(3)为了确定合理的林分材种出材率,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本文构建合理的林分直径分布模型与削度方程,以模拟不同年龄的各个径阶的株数概率和柳杉的单株干形。以柳杉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为基础,按柳杉各材种规格的造材标准,估算了不同条件柳杉人工林的材种出材率,结合柳杉可变密度收获表,得出了不同地位指数与不同初植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工艺成熟龄。其柳杉大径材的工艺成熟龄为45-49年。其林分的地位指数越高,密度越小其数量成熟龄越小。而柳杉大径材的工艺成熟只有45年以上才能成熟。(4)通过净现值法结合柳杉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柳杉人工林的经济成熟,得出:18m地位指数林分经济成熟龄为24-25年;20m地位指数林分经济成熟龄为22-23年。柳杉人工林的经济成熟龄与林分地位指数成负相关。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大,经济成熟龄越小。所以选择立地指数高的林分培育柳杉大径材能够有效的缩短其经济成熟的时间。综合考虑柳杉林分的数量成熟龄、工艺成熟龄与经济成熟龄,分析得出,柳杉大径材只适合在地位指数为18、20m的林分条件下培育。(5)对抚育间伐各个重要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林分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时,作为抚育间伐的开始年龄。由于林分条件的不同,其不同条件下的林分的抚育间伐开始年龄也有差异。而抚育间伐强度将影响到林分抚育间伐间隔期的长短。通过分析得到柳杉以大径材为培育目的的人工林从12-15年左右开始间伐,强度为20-30%,间隔期为4-6年。具研究显示,不同林分条件的柳杉人工林经间伐后,其主伐年龄比未间伐的人工林要短。因此对于培育目的材种的林分进行间伐,可以缩短培育年限,可以提高其主伐时的收益。(6)本文以两种初植密度,以及适合培育柳杉大径材的两种地位指数18m、20m,结合柳杉材种出材率,计算其最终林木资产价值,得出柳杉人工林大径材优化的经营模式。培育柳杉大径材,地位指数为18m,初植密度为2500株/hm2的林分,经过4次间伐后,即达到成熟年龄,而初植密度为3000株/hm2的林分却要5次间伐。培育柳杉大径材,地位指数为20m,初植密度为2500株/hm2的林分,经过4次间伐,即可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初植密度为3000株/hm2的林分却要5次间伐,才能达到相同目的。
其他文献
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园林植物造景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变化,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意识的深化,野生草本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愈来愈受到重视,此类植物独具的自
松褐天牛(Monlchamus alternatus Hope)又名松墨天牛,是林木重要的蛀干害虫,同时又是松材线虫(Bursasphelenchus xylophilus)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主要在幼虫期钻蛀危害松树树
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人类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林业的地位更加重要。林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对应的生产关系必须与之相适应
本文以3年生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Howardii’)和青冈栎(Cyclcobalanopsis glauca)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低温处理下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以在本地低温适应性较好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