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骨骼肌损伤愈合是一个典型的炎症修复过程。可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炎症阶段、增殖阶段、再塑阶段。这些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炎症细胞的激活,如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巨噬细胞的聚集,及成纤维细胞的激活是一个错综复杂且相互交流的事件。最近研究显示,外周血来源的纤维细胞(circulating fibrocytes,CFCs)也可以浸润到伤口局部,通过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yfbs),参与了骨骼肌损伤愈合。CFCs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前体细胞,共表达造血干细胞抗原和成纤维细胞产物,诸如CD45和Ⅰ型前体胶原(procollagenⅠ,pColⅠ),被定义为一类具有成纤维细胞特性的特殊白细胞亚群。在皮肤损伤愈合期间,CFCs可以占浸润细胞的10%左右,并推测CFCs在损伤愈合和组织修复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转化为Myfbs外,CFCs还可以通过其他可能的机制参与到损伤愈合,诸如:抗原呈递;产生重要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促进血管发生。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关CFCs在骨骼肌挫伤愈合过程中的研究。本研究首次研究大鼠骨骼肌挫伤愈合过程中不同损伤时间段CFCs的分布情况,探讨CFCs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上应用的可能性。
材料与方法:
健康成年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0只,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其中9组为实验组,1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用2%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后肢剪毛备皮。将大鼠后肢置于伸膝、踝背屈90°位置,利用自制机械性打击器,使500g击锤以3m/s的速度一次性打击大鼠右后肢距跟骨上2cm处,伤后肌肉仍保持完整,胫腓骨无骨折,不给予任何处理。挫伤后每只大鼠分笼饲养并给予消毒饲料及自来水饲养,保持垫料清洁及空气通畅。于损伤后3h、6h、12h、1d、3d、5d、7d、10d和14d将大鼠乙醚麻醉后,脱颈椎致死,取右下肢骨骼肌。对照组大鼠后肢剪毛备皮后不致伤,取相同部位同等大小腓肠肌,以备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应用。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50例大鼠腓肠肌挫伤后各时间段CFCs的变化情况,以非挫伤组大鼠腓肠肌作对照,共聚焦显微镜x600倍下,在挫伤区随机选取10个视野,计数CFCs的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率。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对照组大鼠骨骼肌中,未见双重染色阳性(CD45+/pColⅠ+)的CFCs分布。损伤组大鼠骨骼肌挫伤后6h~1d,仅见少数CD45阳性的单个核细胞,而没有CD45+/pColⅠ+的染色;伤后3d开始有少量CFCs聚集于损伤区:伤后5d,CFCs的数量明显增加,伤后7d,CFCs的数量达高峰,此后数量逐渐减少;同时还发现相对于3d组,CFCs的细胞体积逐渐变大,细胞胞质逐渐丰富,呈梭形;伤后14d,CFCs胞质中的CD45和pColⅠ的表达强度都分别减弱。
结论:
1、正常大鼠骨骼肌组织中无外周血来源的纤维细胞;
2、在骨骼肌挫伤后一定时间内,可见外周血来源的纤维细胞,其数量变化呈一定的规律性,可用于骨骼肌损伤时间的推断。而且可以推测出外周血来源的纤维细胞对骨骼肌的纤维性修复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