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这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分为三大区域,东北粮食主产区域、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局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为2.03亿吨,占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的44.38%,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74%。从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两个角度考量,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生活水平较好;但是,这一区域作为传统的农业、工业发展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执行者和第一受益者,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生产行为值得研究。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农户行为理论、需求供给理论、行为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文章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目的,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文献评述;然后介绍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第二章主要阐述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生产行为的相关理论。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对文中使用的若干概念进行界定。研究认为,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农户作为完全竞争厂商,其生产行为的目的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章首先阐述了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特定的自然优势及社会经济优势,然后从小麦和玉米的总产、单产、成本收益的角度,重点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的粮食生产状况。研究表明,在近20年中,5个省份的粮食生产在波动中经历了速度不一的增长过程,整体是波浪形上升的发展态势。随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物质费用在不断地提高,小麦生产的物质费用一直高于玉米生产的物质费用,玉米生产的人工费用一直高于小麦生产的人工费用。在34年中,每亩粮食产值呈“N”型波动发展,经历了“亩产值增加-亩产值减少-亩产值增加”的发展轨迹。玉米亩产值的增长倍数和年均增长幅度均高于小麦亩产值的增长倍数和年均增长幅度。第四章研究农户的土地经营行为。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总结了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的特征;考察了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情况,并对农户未来土地经营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土地经营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以粮食种植为主、农产品多样化;以市场需求为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的重要导向;土地流转方向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明显;绝大部分农户都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趋势并不十分明显。在调查样本中,河北、山东土地流转涉及农户总数占样本总数的20%左右。安徽土地流转涉及农户总数占样本总数的45%,河南土地流转涉及农户总数占样本总数的31%。整体流转比例并不是很高,大部分的流转行为都是私下流转,口头或书面达成协议,转入方给予转出方相应的报酬,流转期限大部分在15年之内。关于农户对未来土地经营的打算,在被调查的农户中,8成左右农户认为可以维持或扩大现有的土地经营规模,而希望维持现有土地规模或者扩大土地承包面积的动力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保证收入稳定”、“农业补贴增多”、“保证口粮”。第五章研究农户的粮食生产投入行为。首先选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黄淮海5省农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亩均物质费用(包括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用来反映农户的小麦、玉米生产投入情况。其次,依旧本人的调查数据总结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生产投入行为的特征,并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投入的微观影响因素。基本结论是小麦种植规模、拥有农机具、农户是否借贷对农户小麦生产的亩均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小麦生产的亩均投入的影响方向多为负。玉米种植规模、农机具、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玉米生产的亩均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农户是否借贷对农户玉米生产的亩均投入的影响方向多为负向。第六章研究农户粮食生产技术的选择及需求行为。基于入户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技术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整体上分析,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户获取技术的渠道上,“跟着其他农户”排在各技术获取渠道的首位。粮食主产区农户偏好新型生产资料、田间管理技术、机械技术、耕作技术,而对收割储运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在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多重因素中,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技术培训、家庭耕地面积、家中是否拥有农机、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技术选择行为有正向影响,而农户年龄与其技术选择行为呈负相关关系。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在总结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粮食主产区农户生产行为的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