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丧失及认知功能退化,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细胞外p-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中的沉积和细胞内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并伴随大量神经细胞和突触丢失,从而引起严重的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损害。A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未完全阐明,遗传机制和非遗传机制共同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I)与AD关系密切,它通过降低大脑内p-淀粉样蛋白毒性、减少神经元内tau蛋白磷酸化等作用于AD的主要发病机制,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外最新研究表明,IGF-I基因多态性与AD易感性相关,而国内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IGF-I rs35767和rs97293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易感相关性,进一步探讨IGF-I与AD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为AD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充足的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实验方法,检测并分析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170例AD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47例健康对照者的IGF-I rs35767和rs972936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单体型及相互关系。结果:1. IGF-I rs35767位点的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AD组35.3%,52.4%,12.4%,对照组41.5%,40.1%,18.4%,表明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等位基因C、T在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AD组61.5%,38.5%,对照组61.6%,38.4%,表明两组间的等位基因分布亦无显著差异(P>0.05)2. IGF-I rs972936位点的GG、AG和AA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为:AD组48.8%,38.2%,12.9%,对照组20.4%,40.8%,38.8%,表明两组间基因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39.102, P=0.000<0.05), AD组GG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G、A在两组间的分布频率为:AD组67.9%,32.1%,对照组40.8%,59.2%,两组间等位基因的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x2=46.491, P=0.000<0.05), AD组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携带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的个体AD发病风险较高。3. IGF-I rs35767和rs972936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及单体型分析:SHEsis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性检测,D’=0.642。Haplo View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表明:C-G单体型、T-G单体型在AD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ORC-G=2.080, ORT-G=2.259, P<0.05),提示携带这两种单体型之一的个体可能具有较高的AD发病风险;C-A单体型、T-A单体型在AD组及对照组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ORC-A=0.342, ORT-A=0.583, P<0.05),提示携带这两种单体型之一的个体AD发病风险较低。结论:1. IGF-I rs3576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无明显相关。2. IGF-I rs972936位点的GG基因型、G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相关。3.IGF-I rs35767和rs972936多态性位点构成的C-G、T-G单体型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呈正相关,C-A、T-A单体型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AD发病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