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佛乘佛教探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hua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尼西亚佛乘佛教在印尼佛教界是指融合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密乘佛教而形成的新的佛教形式。它的特色在于把上述三种于不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佛教思路融合为一,提倡“一乘”思想,目的是要使三者汇归一体,从而消泯印尼佛教的部派之分、相互排斥之弊,“改邪(极端)归正”。  佛法的弘扬、护持在僧侣和居士,因此由他们组成的佛教组织自然成为佛教传播的基本形式。鉴于佛教在印尼历史上曾经一度被排斥、破坏,和其近代以来的发展状况,印尼佛乘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其教团的组建和弘法的模式,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布教风格,而“佛乘”佛教也由此得以获得其别具一格的独特性。  不过需特别关注的是印尼佛乘佛教在印尼的特定政治文化环境中发展出的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一神教的天之信仰下形成的佛乘佛教基本教义。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给印尼人政治、社会、宗教信仰各方面带来极其复杂的影响。印尼政府为了社会安定很早就依据国家五戒项目政治制度来同化社会和宗教,这种同化在思想上集中表现在印尼政府要求人民坚持对“天”神的信仰。这给佛乘佛教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体正法师正是在依据印尼政府所强调的一神教的天之信仰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宗教思想的。  从佛乘佛教创办之初体正法师就不断寻求新的佛教思想理念,并最终以“正智正见”思想作为其新佛教的理论基础。这一“正智正见”思想包涵五方面,即无宗派、包容、多宗派合为一体、普遍性和一神教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佛乘佛教如下的基本教义,即“坚持信佛”,“竖立智慧”,“发大慈悲心”,“修三业身口意清净”,“五戒作为佛教徒的生活标准”,“领悟四圣谛(苦、集、灭、道)”,“实践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修学戒、定、慧三学”,“常思维十二因缘谛: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行孝道,体证清净涅槃道路”,等等。  期间为了配合政府的五戒项目制度及宗教政治的一神教之“天”信仰关系,接受了印尼政府的相关宗教政策。如为了能够取得印尼国家和政府的认同,他极力主张“Namo ShangHyang Adi Buddha”的称号是等于“Tuhan Yang Maha Esa”的说法。由于在印尼只有坚持了天的信仰的宗教就能被公认,这样一来印尼佛乘佛教也就成为了印尼五大宗教之一。  体正法师为提倡佛乘佛教,弘扬佛教的博大精神,毕其一生致力于宏传教理和教化、培育众才,并创建了众多的寺院、道场以助于传授佛法,把其一生的法身慧命贡献给了佛教事业。其功业尤其显著的是引导印尼佛乘佛教走向未来的光明世界,并为此一目标的实现培养了一大批坚信佛法的年青佛子和信众,他们将代代相传把佛乘佛教精义永传世间。
其他文献
由Digidesign公司开发的Pro Tools数字音频工作站现成为音乐制作行业、电影电视领域、广播及多媒体制作领域中的标准平台.它是以电脑为基础的数字化音频制作系统,整套系统主
本文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在网络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网络教学管理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其次从更新网络教学管理思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uremic synolrome,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具有很多共同的表现,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
西方伦理学发展史有两大思潮:一是提倡利益对道德的优先性的决定性的目的论伦理学;另一是强调美德对利益优先性的至上性的义务论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属于目的论伦理学。 
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医疗领域内,患者就某一特定医疗决策自我决定的权利,以及实现这一权利的能力要求。在医疗领域内,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其一认为,医务人员应该尽力保护患者的福祉
创刊于1982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炭素专业科技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万方数
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在厦门市冬种马铃薯一般选用黑龙江省的种薯,品种以克新系列、紫花851等中、晚熟品种为宜。黄皮、淡黄肉,表皮较粗糙,薯块长圆形或椭圆形、芽眼稀、明显、
现有状态的现代性文化的本质,是极端主体性取向的文化精神。这种状态的现代性文化在取得辉煌的历史成就的同时,因其内在缺陷而出现了深刻的内在危机。现代人的生存失去了合理的
作者回顾分析1977~1981年有肢体轻瘫的320例卒中病人,其中166例(52%)在住院期间死亡。60 岁以下者死亡率为36%,60~69岁41%,70~79岁58%,80岁以上66%。差异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