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公众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逐步觉醒,各类民间环保组织不断发展,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媒体对于环境议题的报道也愈加多样化。政府、企业、NGO的多元利益表达在环境传播过程中贯穿始终,跨越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媒介场域。政府,作为环境信息的掌控者、环境政策的制定者、环境保护的倡导者,是环境传播中的重要主体。它关于环境的公共议程设置最大程度成为了企业、环保NGO以及媒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风向标。对于环保NGO而言,借助企业活动的巧妙契机,采取灵活的媒体策略设计,使之能够在具体的环保问题中建构出有制度意味的公共议题,与政府以及媒体的议题合力促成环保NGO对企业的监督、对环境政策制定话语权的争夺;对于媒体而言,报道环境问题需要平衡政府、企业、环保NGO、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多重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将环境议题置于NGO、政府等多重话语的角力之中,客观展现了政府、媒体和环保NGO之间的议程互动。应该说,在环境传播中,政府、企业、环保NGO、媒体这四者时刻都处在互动、影响、博弈这一动态平衡中。基于此,本文采用“全国各地萤火虫商演遭到抵制”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政府、企业、环保NGO、媒体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或推进或阻拦着事态的发展,多方的力量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最后达成环境保护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当保护议题尚未进入公众视野中时,由环境NGO主动活动,吸引媒体与政府的注意,在获取媒体与政府支持的态度时,环境NGO充当“公关者”的角色,对阻碍保护活动的企业等利益方呼吁;当保护议题被更上层的媒体关注并进入公众视野中时,环境NGO勇敢发声,为无言的自然环境充当“代言人”,向政府、媒体、公众进行普及和动员;当保护议题进入法律层面时,政府开始承担起管理职责时,环境NGO又回归到“监督者”的位置,为形成机制性保护而主动承担起监管的责任。本文将具体分析这个案例中的议程设置,指出各方议题中的话语体系是如何形成对抗或者合作来相互博弈,探讨在环境传播过程中,不同主体是如何借由环保相关事件来设置议程,不同的议程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