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也是导致儿童和青年患者死亡的头号恶性肿瘤杀手。在我国,白血病的年发病率为3/10万~4/10万,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成年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两种。尽管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迅速,对白血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然而白血病的治疗依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重大挑战。 纳米技术被认为是推进癌症诊断和治疗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众多纳米材料与器件显示出在癌症诊疗上的应用前景。其中,纳米银在白血病治疗上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纳米银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选用在成年人中最常见的两种白血病(AML和CML)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纳米银对这两种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期望为纳米银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银的制备。(1)多元醇法以PEG4000和PVP分别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调控反应体系中PVP的比例成功制备了15.4、32.7、45.4和61.8 nm的纳米银。且随着粒径增大,尺寸分布变宽,形貌逐渐不均一。(2)电化学法以PVP作为稳定剂,通过调控电压和电解液的流速成功制备了2.9、11.2和29.8 nm的纳米银,该法制备的纳米银形貌均一,尺寸分布窄。(3)使用多种具有邻苯二羟基结构的多酚化合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在碱性条件下成功制备了粒径小、尺寸分布窄、形貌均一的纳米银,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 2.纳米银的稳定性研究。证实了离子类型、离子强度、离子强度、pH值和孵育温度等均影响纳米银的稳定性。证实了血清蛋白吸附到纳米银表面可以形成蛋白冠,有助于稳定纳米银。这为纳米银的保存和体外细胞生物学效应的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条件。 3.研究证实了短期传代培养不影响白血病细胞系的稳定性以及细胞与纳米银的作用。为使用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进行纳米银细胞毒性作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4.纳米银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作用。(1)证实了纳米银具有抗髓系白血病的作用。(2)证实了ROS的产生和银离子的释放共同介导了纳米银的抗白血病作用。这为纳米银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3)比较评价了纳米银对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原代细胞的毒性。这对纳米银进一步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证实纳米银结合阿霉素或芬维A胺显示出更强的抗白血病作用。这为纳米银在白血病治疗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