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论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理论探索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数字技术问世所带来的对现实世界的种种数字化变革,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已经分化出一个虚拟世界,使得人作为实践主体置身于一个新的赛博时空,人类第一次在实践的对象、中介和体验中突破了过去物质形态世界的某些限制。虚拟世界在“人机关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它正全面而深刻地拓展人们对于“人机关系”的理论视野,并且将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人机关系、未来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链式”追问。但不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具体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对此“追问”的分析、阐释甚至批判都必将成为人类社会数字化“时代精神的精华”。虚拟世界体现着当代人类数字化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发展、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人类实践变化的本质、规律、结构、功能做出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必须立足于当今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人的本质力量”引起的这些变化进行系统地研判,因为它正逐渐显现为一门马克思强调的“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1)同时虚拟世界的技术革新也持续推动人类哲学认知、语言、范畴的创新与迭代,蕴含着技术与哲学间极为生动、丰富的双向互动和创生。如果说大工业时期机器制造技术及其发展标志着马克思那个时代人同物质或自然界打交道的“现实的历史关系”,那么,今天的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必将蕴含着新的“现实的历史关系”(2)。以虚拟世界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当代哲学创新的难得契机,立足于“现实的历史关系”实践基础之上循循探究哲学对象、问题、思维、方法的崭新变化。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借鉴马克思的“实践反思”认识论和方法论,“初”探虚拟世界的基本构成及其与现实世界、自我以及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含价值论三个维度进行交叉研究以阐释现代实践中“人机关系”的现实状况与路向,以期寻求促进“人机”虚实并存、和谐共生的发展轨迹与路径。正文分为四章,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虚拟世界的基本含义、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和多维形态特征,旨在于厘清学界长期混淆或忽视的关于“虚拟世界”和其它“虚拟性空间”如网络世界之间的异同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阐发虚拟世界的时代内涵,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探赜虚拟世界相关特性以及具体表现的时代内容。虚拟世界是一个新型的人机合作的信息系统。它以人为主体,以数字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为中介,以亦真亦幻的、可感知的、多维动态的‘镜像’为客体,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拓展。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能够将人赋予机器的智能又‘化入’主体自身,从而放大和强化人的心智功能,使人与智能设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借鉴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特别是关于实践“工具”、“中介”等生产要素的思想着重分析论述虚拟世界所有的“具身性”和“他者性”等时代意蕴,“具身性”使得它似乎和虚拟实践主体本身融为一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而“他者性”又令它具有为虚拟实践主体“代理”部分实践的功能。从人类“携带”工具、“拥有”语言再到“沉浸”于虚拟世界的演化历程,指出“具身性”始终是“人机关系”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力”和隐性“轨迹”,而虚拟世界演化出的“他者性”功能又可能使得虚拟世界相较人工智能在未来“人机合作”的选项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认识第二次飞跃”的中介问题,在已有的“实践观念”的学理基础上结合人类的虚拟思维活动揭示出“实践表象”的认识要素。第二章主要从本体论角度论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基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组成了新的世界图景,借鉴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指明现实世界作为虚拟世界的基础并为虚拟世界的产生、运行提供必然法则与动力支撑,以此揭示了现实世界对虚拟世界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正”、“负”两方面揭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智能化技术与现实世界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理论演绎,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虚拟世界的“存在”本质进行哲学阐释,指出只有超越传统的实体性认知范式,掌握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关系思维和过程思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才能真正解决目下虚拟世界的本体论之争。最后,探索性地提出“虚拟世界”的“生命”图景论,阐明关涉虚拟世界“自主性”背景下的争论、误读可能隐蔽的技术思辨逻辑,而只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合力”思想才能真正洞烛虚拟世界“生命性”中蕴含的真相。第三章主要从认识论角度探索虚拟世界这种新型“人机关系”中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之人的“自我”问题,其中也包含对于“虚拟自我”异化等涉及本体论以及“自我认同”等价值观问题的研究。首先试图廓清学界长期混淆关于“虚拟自我”的理论地平,阐释主体在虚拟世界生成的“虚拟自我”的本质特征,通过借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一步对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与异化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虚拟自我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方法“隔离”了现实环境,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身份和展示出的社会关系超越了现实自我的“引力”。虚拟自我的隐匿性和流异性,使得主体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更加自由和创造性地选择角色和身份,形成新的虚拟社会关系。多重性的虚拟自我必然会引起多维度的虚拟自我认同,并且与现实自我形成一种极富弹性的张力关系。第四章主要从社会历史观含价值论的角度论述人类数字化实践中主、客体界限也正在发生着某种程度的“融合”,形成新型“人—‘人机’”主体间关系,进而产生了在虚拟实践中“主体二阶化”现象,数字化时代、智能时代中,基于后人类主义视角在承认人类实践主体的同时,另一种或一类具有主体性的存在正在不断涌现出来。而这种“主体性”可以被理解为对于实践主体人的能动性的一种“分有”,它表征为数字实践中主、客体界限正在发生着某种程度的“融合”,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后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虚拟世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聚焦于人文主义关怀视阈下虚拟世界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等多维层面的社会性影响,并探索性提出六个方面的“治理之道”,力求为破解虚拟世界发展的诸多社会问题提供若干思路和对策。其中包括从马克思所奠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来审视今天隐约可“现”的数字资本主义现象,相较于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的社会性研究可能是针对数字时代意识形态批判与反思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实践切入点和理论生长点。
其他文献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渣的排放量持续增加。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动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了许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但是钢渣的利用率依然很低。同时,陶瓷原料资源匮乏,迫切的需要寻找新的替代原料。因此,将冶金钢渣运用到制备多孔陶瓷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冶金钢渣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高温化学发泡法、常温直接发泡法和有机泡沫模板法制备高气孔率、低密度的多孔陶瓷并分析了样品的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和气孔率的变化
自1887年氰化工艺用于工业生产以后,该工艺以较高的浸出效率、较低成本以及对不同矿物较好的适应能力等优点一直作为金银生产的主要途径,由于此工艺使用具有剧毒的氰化物,使得尾矿中也含有氰化物,不能直接排放,氰化渣的处理成为难题。本文进行了将氰化渣作为硫铝酸盐水泥熟料铁质和硫质材料替代物的基础研究,考察了将氰化渣作为水泥生产原料的配料设计、原料选择、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条件对熟料的物相生成、固硫率、游离
随着我国冶炼铜技术的发展,铜的产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铜渣排放量逐年攀升。由于铜渣中含有大量的铁和可观的铜,可以认为是一种优质的二次资源,但大量铜渣依旧作为固废堆存。为实现铜渣中铜和铁的高效率、低能耗的提取和铜渣无渣化综合利用,课题组提出“铜渣微波固相还原-熔分(或选矿),获得含铜铁水,进而制备含铜耐磨铸铁”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研究其中微波固相还原铜渣过程。本论文对铜渣微波碳热固相还原过程进行了热
近年来随着海上平台石油开发、大型码头等工程的兴起,立式长轴消防泵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对其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受潮汐、海浪、台风等影响,立式长轴消防泵在高淹没深度无空化激励的条件下,电机功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极剧增加,存在电机功率过载的危险;又因该类装备动力系统复杂,烧毁损失巨大,所以通常采用较大安全系数配套,不过因此也存在着能源浪费的问题。采用离心泵无过载理论进行设计,可以在水力设计阶段控制功率极
碳颗粒物(PM)排放一直是各类柴油机动力机械尾气后处理技术的控制重点。PM粒径分布广泛,其中粒径小于100纳米的超细颗粒对人体和环境都极具危害。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能将排气流中的PM高效过滤,但必须对沉积在过滤孔道中的积碳进行适时清除,即DPF的再生。低温等离子体(NTP)具有强氧化性,能将PM在远低于起燃温度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是一种新型的动力机械尾气净化技术,而填充床介质阻挡放电(PB-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渐地深入人们的生活,用户已经习惯了在各大平台上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包含着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评论文本为开展文本情感分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文本情感分类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的模型研究和应用拓展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根据文本情感粒度的不同文本情感分类可分为句子级文本情感分类和目标级文本情感分类。当一个句子中包含多个目标实体和情感时,句子级情感分类任
本文采用多粒子有限元法(MPFEM)对纯WC粉末和WC-Ni复合粉末的热压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粒子尺度系统研究了 WC颗粒尺寸比、颗粒数、Ni含量、以及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对纯WC烧结件及WC-Ni合金烧结件的致密度、内部应力/应变的大小、应力分布、颗粒变形及孔隙填充规律的影响,并对致密化的动力学及机理展开了分析。得出的创新性结果如下:(1)在纯WC粉末热压过程中,应力主要集中在小颗粒上,因此小
镍基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氧化性和组织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制备航空发动机的热端部件,其主要强化方式是固溶强化、γ’相强化及碳化物强化。高合金化是提高合金固溶强化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金属W是一种能明显提升合金承温能力且低价的合金元素。W含量的控制对于高W合金化镍基高温合金极为重要,同时元素Hf对镍基高温合金的组织转变与性能提升起着重要作用,而W、Hf含量变化对于高W合金化镍基合金组织、
目的:肝类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四逆散对肝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课题通过构建小鼠急、慢性肝类疾病模型,研究四逆散的肝保护机理是否与肝干细胞相关,进而研究Wnt信号在四逆散诱发肝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时,在体实验上构建大鼠2/3肝切除模型诱导肝干细胞产生,探讨四逆散促进肝再生是否与肝干细胞分化有关。为进一步论证四逆散对肝损伤的治疗机理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航空涡轮发动机通用规范要求,发动机压力平衡系统应提供合适的单向轴向载荷,轴向力过大甚至超过止推轴承所允许的负荷将损伤轴承,轴向力过小甚至方向变换会引起轴承轻载打滑蹭伤,为保证轴承能在设计使用寿命期内正常工作,在飞行前规定实验阶段应完成转子轴向力分析和实测验证。旋转机械轴向力研究方法主要有间接估算法和直接测量法,其中总性能法,摆动耙法和燃气喷管/流路法等间接测量法不能够准确测量轴向力。国内外主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