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结构融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市场规模、参与机构、投资者等方面显著扩张,已经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2007年底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为28.6万亿美元,其中证券化产品规模就达到11.3万亿美元,已接近债券占比的40%。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资产证券化一直是银行融资、风险管理和绩效改善的主要手段,它在设计之初是为了提高资产流动性,随着产品的发展,能够兼顾缓释信用风险的作用,这也是资产证券化相较于传统银行业务的明显优势。但是,在经历了危机前大规模信贷发放并证券化分销的时期后,资产证券化市场投资情绪广泛低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质量严重恶化,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几近枯竭,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关注银行经营稳健性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尽管学术界在早期对资产证券化展开理论研究时,认为证券化产品可以帮助银行提高资金流动性,转移信用风险,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并不利于银行的稳健发展。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起步于2005年,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试点中断期,2012年才得以重启。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我国进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加速期,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逐渐增多。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发行597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共2.71万亿元,其中超过80%是以银行为发起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累计发行456单共2.27万亿元。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强调金融资源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有效盘活沉淀的信贷资金,把存量变成新的增量,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补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强经营稳健性等方面产生显著效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结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应用我国商业银行及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数据,在分析业务开展微观动因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和稳健性的影响,得出相应研究结论,以期能够识别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健发展、规避可能会引致的风险提供对策建议。
第一章: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及对其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和交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机制。本文认为,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释放监管资本、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转移信用风险、降低流动性风险、提高盈利水平。但同时,也存在隐性担保和监管套利导致风险回流、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增加风险积累的负面效应。
第二章: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在简要介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后,着重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分为四个阶段详细说明,并基于回顾和总结,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动因的实证分析。运用2012-2017年我国75家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商业银行数据,构造面板Tobit和面板Logit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总体来说,资本充足率低、权益比重大、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资产规模大、存款比率高会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全国性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宽融资来源,地方性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管理、补充流动性、扩展盈利渠道的动机更强。
第四章: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选取流动性比例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从是否证券化、证券化频次、证券化比率、证券化指数四个维度分别衡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为,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因为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而提升。通过分组回归得到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有利影响同样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
第五章: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经验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银行稳健型指数,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使商业银行的稳健性上升,符合开展此业务创新的初衷。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证明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提升经营的稳健性。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本文总结了4条研究结论,并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市场和监管部门三个层面提出推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商业银行应提升市场参与的业务能力、提高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推动盈利模式的加速转型;第二,应增加资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丰富交易方式;第三,应构建监管法律框架,防范监管资本套利,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
本文的创新点包括:
1.运用面板Tobit和面板Logit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目前我国已有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以理论及定性分析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则更少。本文选取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其动因及效应进行模型检验和计量评价。其中动因研究中的面板Tobit和面板Logit模型,和效应研究中的动态面板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都是近年来被经济学界逐渐采用的计量方法,后两者的优势尤其表现在当存在内生性问题需要加以处理时。
2.实证研究样本包括全部已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目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中,以上市银行或全国性银行作为观测对象的居多,对于大量的非上市银行和地方性银行鲜有研究。而截至2018年底,成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90家银行中,大部分为非上市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本文选取全体已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减小因样本量及选择偏误造成的结论偏差。
3.增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代理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银行稳健性指数。现有实证研究中,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代理变量的选择基本集中在是否证券化虚拟变量和证券化活跃度两个指标。本文在此基础上,还增加证券发行次数和证券化指数作为证券化代理变量进行分析,从多维度反映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行为偏好,比笼统的比率更细致的观察证券化不同类型的基础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实证分析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文献中,目前较多选取Z-score作为代理变量。本文参考IMF发布的《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的相关指标,运用“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银行稳健性指数,这一研究方法较以往单一指标的稳健性衡量更为全面和完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观测期间较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时间较短,无法获得关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长期数据,且由于业务暂停导致数据存在间续性,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2.研究视角局限。本文仅以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人视角考察该业务对银行流动性和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时,而并未将作为投资者视角纳入考虑,是本文的另一个不足之处。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起步于2005年,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试点中断期,2012年才得以重启。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我国进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加速期,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逐渐增多。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发行597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共2.71万亿元,其中超过80%是以银行为发起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累计发行456单共2.27万亿元。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强调金融资源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有效盘活沉淀的信贷资金,把存量变成新的增量,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补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强经营稳健性等方面产生显著效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结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应用我国商业银行及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数据,在分析业务开展微观动因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和稳健性的影响,得出相应研究结论,以期能够识别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健发展、规避可能会引致的风险提供对策建议。
第一章: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及对其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和交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机制。本文认为,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释放监管资本、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转移信用风险、降低流动性风险、提高盈利水平。但同时,也存在隐性担保和监管套利导致风险回流、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增加风险积累的负面效应。
第二章: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在简要介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后,着重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分为四个阶段详细说明,并基于回顾和总结,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动因的实证分析。运用2012-2017年我国75家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商业银行数据,构造面板Tobit和面板Logit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总体来说,资本充足率低、权益比重大、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资产规模大、存款比率高会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全国性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宽融资来源,地方性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管理、补充流动性、扩展盈利渠道的动机更强。
第四章: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选取流动性比例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从是否证券化、证券化频次、证券化比率、证券化指数四个维度分别衡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为,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因为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而提升。通过分组回归得到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有利影响同样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
第五章: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经验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银行稳健型指数,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使商业银行的稳健性上升,符合开展此业务创新的初衷。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证明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提升经营的稳健性。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本文总结了4条研究结论,并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市场和监管部门三个层面提出推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商业银行应提升市场参与的业务能力、提高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推动盈利模式的加速转型;第二,应增加资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丰富交易方式;第三,应构建监管法律框架,防范监管资本套利,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
本文的创新点包括:
1.运用面板Tobit和面板Logit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目前我国已有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以理论及定性分析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则更少。本文选取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其动因及效应进行模型检验和计量评价。其中动因研究中的面板Tobit和面板Logit模型,和效应研究中的动态面板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都是近年来被经济学界逐渐采用的计量方法,后两者的优势尤其表现在当存在内生性问题需要加以处理时。
2.实证研究样本包括全部已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目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中,以上市银行或全国性银行作为观测对象的居多,对于大量的非上市银行和地方性银行鲜有研究。而截至2018年底,成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90家银行中,大部分为非上市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本文选取全体已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减小因样本量及选择偏误造成的结论偏差。
3.增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代理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银行稳健性指数。现有实证研究中,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代理变量的选择基本集中在是否证券化虚拟变量和证券化活跃度两个指标。本文在此基础上,还增加证券发行次数和证券化指数作为证券化代理变量进行分析,从多维度反映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行为偏好,比笼统的比率更细致的观察证券化不同类型的基础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实证分析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文献中,目前较多选取Z-score作为代理变量。本文参考IMF发布的《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的相关指标,运用“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银行稳健性指数,这一研究方法较以往单一指标的稳健性衡量更为全面和完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观测期间较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时间较短,无法获得关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长期数据,且由于业务暂停导致数据存在间续性,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2.研究视角局限。本文仅以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人视角考察该业务对银行流动性和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时,而并未将作为投资者视角纳入考虑,是本文的另一个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