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和体育教育“去身”“去人”的现象中,如何认知中国传统武术融“生理、社会、心理”身体于一体的教育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参与体验法与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历史与现代、文本与体验互证之思路(通过历史上有丰富习拳经历并对传统文化有足够认识之人的文本式体验经验,与访谈当代武术名家与传承人习武的口述体验,实现古今互证、文本与体验互证),挖掘传统武术“生理、社会、心理”身体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丰富教育遗产。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通过“内外、身心、己人”话语,在技术学习的同时,以生理身体姿态化的仪态塑造为基础,经过主体间性的行为修为而契合外在社会价值评价,最终达成心理身体的精神气质重塑。1武术生理身体教育是在“内外”话语下对身体姿态的有序化改造,其本质是对武术动作结构与功能的认知,其路径是以“外形结构”抵达“内劲功能”的内外合一,其目标是动作姿态的仪态塑造。1.1从外形结构与内劲功能的体知学习而言,一方面以“七拳”为结构元素,通过能“规范平衡、变化协调、反应自如”的体知变化而呈“方正有形、圆曲弯柔、整体流线”之外形效果;另一方面以身体整体用力为目标,通过“聚七拳为一、灵活应对变化、形神合一”的教学程序而追求内在劲力“静态一体、动态一体、应激一体”的功能性状态。在外形结构与内劲功能学习中,不同的拳种各有特色。如形意拳外形的“长”杠杆结构与内在功能的刚猛劲力、太极拳外在“折叠”杠杆结构与内在灵敏柔缓劲力功能、八卦掌外形的“弹簧”杠杆结构与内在巧妙通透劲力等动作姿态的独特仪态。1.2从外形结构与内劲功能的教学实践而言,其外形结构认知主要有三类教学方式,即以“六合标准走劲、虚实平衡调适、内视察己地图”之路径,最终达成“三节一体(体现三节“起追随”的有序化用劲)、流体一气(实现三节的应激而动)”等有序性身体结构的认知目标。其内劲功能认知也有三类教学方式,即以“整劲蓄力、活劲试力、精神发力”之路径,最终实现“静态性规范的稳整劲、动态性转换的活整劲、应激性一统的灵整劲”等整体性身体劲力的认知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思维下,以结构与功能为目标的武术教学实践尚姿重势,并突破两腿支撑、感官自主、自我尺度、局部用力等的束缚重塑身体的姿态,以内外合一的“能通”、“能化”彰显与超越身体仪态。1.3借鉴传统武术生理身体传承经验,以具身理论构建出传统武术中内隐的以认识武术动作“结构与功能”为教学目标、以“会-对-巧-妙-绝”为教学程序、以“新旧内容联动交叉学习-借助器械等拓展与深化理解-以生活方式补充促进领会”为教学组织、以“三节-一体-流线一气”的结构评价与“稳劲-活劲-灵劲”的功能评价作为教学考核的武术生理身体“结构-功能”教学模式。2武术社会身体教育是在“己人”话语下对身体主体间性的培育,其本质是对武术攻防动作中同伴与对手关系的认知,其路径是以“制人到制己”抵达“人己合一”,其目标是武术运动人际关系的习得。2.1从“同伴修己与对手制人”的体知学习而言,一方面以支持、帮助习武的“师父、师兄弟”为同伴,通过“内化规则-内省准则”的类型化而修己,另一方面以“竞比胜负之人”为对手,通过“制人-服人”的体知而实现武德化制人。在“修己与制人”的社会身体学习中,不同的拳种各有特色。如形意拳以“实中”形成“进己容人”的人际关系、太极拳以“虚中”表现为“舍己从人”的人际关系、八卦掌以“变中”体现为“游己娱人”的人际关系。2.2从“同伴修己”与“对手制人”的教学实践而言,其同伴关系认知主要有三类教学方式,即以“门户的组织化认知、技击的个性化认知、人物的榜样化认知”之层面,最终达成“同伴修己、互利共情”的主体间性教育目标。其对手关系认知主要也有三类教学方式,即以“他物认知、单练认知、荣誉认知”之路径,达成“制人而自制”的教育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仁义观思维下,以同伴与对手关系为目标的武术教学崇尚“内不自欺,外不欺人”的“直”性,克服功利性互动、只争胜负等习性,并以“内化规则-内省准则-反视自制”之路径,终以己人合一“能推”、“能及”的互感交往而彰显与超越自我。2.3借鉴传统武术社会身体传承经验,以具身理论构建出传统武术中内隐的以认识武术运动人际关系“同伴与对手”为教学目标、以“内化规则-内省准则-自我反视而自制”为教学程序、“制约纪律-陪练互助-对技服人与单练自制”一体化为教学组织、以“同伴修己、竞比服人”为教学评价的武术社会身体“同伴-对手”教学模式。3武术心理身体教育是在“心为主宰”话语下对心态弹性的塑造,本质是对武术动作中和情绪认知,路径是以动作体验“谨慎与勇敢”情绪而能身心合一,其目标是提高动作情绪的修为与调控力,培育武术人的精神气质。3.1从武术动作谨慎与勇敢情绪的体知学习而言,一方面武术将“恐、忧”等情绪加以“谨慎化”改造,并以“轻慢、柔屈、停顿、退防”动作培养战术上重视对手的“守如处子”“如履薄冰”的谨慎心理。另一方面将“怒、惊”等情绪改造成“勇敢”,并以“快重、刚直、连贯、进攻”动作培养战略上藐视对手“动如脱兔”“视如破竹”之勇敢心理。在武术动作谨慎与勇敢情绪学习中,不同的拳种各有特色。如形成形意拳以惊催怒而以强制强、太极拳以恐齐思而以弱胜强、八卦掌以排忧进喜而以巧制强。3.2从武术动作谨慎与勇敢情绪的教学实践而言,其谨慎情绪认知主要有三类教学方式,即从“以情胜情、由敬入静、方向适应”层面,培养以“中”为主导的谨慎情绪。勇敢情绪认知也主要有三类教学方式,即以“培气法、全身齐整类、局部引领与假借”等路径,达成培养以“和”为主导的勇敢心态的教育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心主宰论”思维下,以谨慎与勇敢情绪为目标的武术教学实践崇尚“意念”想象,借助“遇恐慎重、择机果敢而行、无意自修”提高心态的自控能力,并以心理情绪的“能蕴”、“能发”彰显武术人的精神气质。3.3借鉴传统武术心理身体传承经验,以具身理论构建出传统武术中内隐的以谨慎与勇敢情绪为教学目标、以“遇恐谨慎-果敢而行-意念修养”为教学程序、以“情景化恐惊怒忧意动而平之-实践化对技交手而敢之-生活化自我修练而养之”为教学组织、以中和情绪为评价的武术心理身体“谨慎-勇敢”教学模式。总之,武术身体教育先以生理身体“外形-内劲”的体态认知为先导,中以社会身体“同伴-对手”的人际关系认知为中介,终以心理身体“谨慎-勇敢”的情绪自控认知为目标,不仅可为“去身”“无人”的现代体育教育提供中国教育经验,而且其“生理-社会-心理”身体三维一体的全人教育模式、“己-人-己”的精神培育路径,可为中国武术教育本土话语理论体系的建设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