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而信号传递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机制。我国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表明,食品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在大量曝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中,我们注意到:一方面,质量安全问题多发生于管理粗放、竞争无序的低端食品市场;另一方面,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大型食品企业同样存在大量食品安全隐患。而不管在低端的食品市场中,还是这些大企业都存在大量的信号传递行为。消费者对这些信号的信任程度是不一样的,信号传递机制在这两类市场上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因而,市场结构对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递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到底市场结构对信号传递机制和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市场结构对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递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在管理混乱、竞争粗放的低端食品市场上,信号传递成本为零,信号传递机制唯一的均衡形式是卖家为两类食品(无质量安全风险的食品和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食品)都传递信号的混同均衡。信号传递机制无法解决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这类市场比较严重。当存在有效竞争时,我们看到,首先任何市场竞争形态下,信号传递机制都存在四种均衡可能,从而大企业依然可能存在虚假的信号传递行为和质量安全问题。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会使迫使食品供应商不断推出新的信号,提高信号传递行为的投入。再次,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利于信号传递机制发挥作用,从而缓解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最后,消费者的信念对信号传递机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市场结构对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递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以我国乳制品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首先,我们梳理了十年来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的涉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乳制品市场质量安全形势、食品安全问题成因、涉事主体进行了分析。我们看到,仅从曝光度上看,我国乳制品市场的质量安全形势是有所改善的。乳制品卖家利用信息优势地位的“明知故犯”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乳制品行业里的中小品牌是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涉事主体。几乎所有新闻事件中都包含了信号传递机制失灵的问题。仅从这些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理解信号传递机制的失灵导致中小品牌参与的低端食品市场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严重。而大量的信号传递行为与质量安全形势的改善或许意味着信号传递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市场竞争结构对信号传递机制的影响,我们还不能得到充分的结论。因而,我们对我国四大乳制品企业(伊利、蒙牛、光明、三元)面临的竞争结构与信号传递行为及企业绩效进行了计量分析。计量结果表明,企业的广告、宣传投入能够带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但在乳制品市场消费者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企业的广告投入对营业收入的带动有限,对于企业利润甚至有负的影响。另一方面,四大乳制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而且,市场竞争的加剧会提高企业在广告、宣传上的投入。综合看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乳制品企业增加在信号传递上的投入,也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消费者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乳制品市场信号传递机制的发挥作用受到了显著影响。 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我们在这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