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太阳G型子星具有与太阳类似的内部结构,由于较快自转和深层对流,它们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类太阳活动:黑子、耀斑等。本文首先介绍了类太阳G型相接双星的定义、观测特征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该类型双星的测光研究方法。在三颗样本星的观测与研究中,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利用云南天文台60cm望远镜对GSC0763-0572进行三天的观测,首次获得VRI三个波段完整的光变曲线。结合文献中以及观测中获得的所有极小时刻,我们发现该双星系统轨道周期以dP/dt=+5.81(33)×10-7天/年的速率增长。使用2003版W-D测光解轨程序,对VRI光变曲线进行分析,确认GSC0763-0072是一颗小质量比q=0.2330、相接度为f=31.0%的A次型相接双星;进一步估算其子星质量分别为:M1=1.23M⊙和M2=0.29M⊙。GSC0763-0572可能处于热弛豫震荡理论预言的膨胀演化阶段,最后可能演化为快速自转的单星。
2.2004年11月和2011年09月使用兴隆85cm望远镜先后对CWCas观测两次,其中2004年的V波段光变曲线表现出较为明OConnel效应,2011年的BVRI光变曲线几乎对称。对比不同观测时间的V波段光变曲线,发现其存在变化,因此推测CWCas表面可能存在黑子活动。在W-D解轨过程中,我们使用黑子模型获得测光参数。同时结合前人所有CCD极小时刻,对其轨道周期进行分析,发现其轨道周期除了包含长期减小(dP/dt=-1.15×10-7天/年)成分之外,还存在周期性(P3=45.95年,A3=0.0069天)振荡。轨道周期的长期减小可能是大质量星到小质量星的物质转移引起的,同时判定磁星风引起的角动量损失造成物质转移时标和热时标存在差异。系统轨道周期的周期振荡不能用Applegate磁活动周进行解释,最终认为是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引起的。
3.同样使用2003扳W-D测光解轨程序,对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获得的VRI三色测光曲线进行分析,确认V524 Mon为质量比q=2.099,相接度f=7.7%的W次型相接双星。依据所有的光极小时刻,对轨道周期分析:系统的长期减小同样是由于大质量星到小质量星物质转移引起的,而周期变化可以解释为第三天体光时轨道效应。V524 Mon的临界结构与轨道周期的长期减小说明它可能是一颗新形成的相接双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