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立中小学转制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所谓学校转制,主要是“两权分离”,即,学校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经营权归承办者所有。有关研究表明:公立中小学转制是对我国政府长期垄断基础教育领域办学模式的适当补充;是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以作为探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公立中小学转制自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上海,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天津、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实践10年有余。与此同时,西方诸发达国家也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民营化改革。特别是美国“特许学校”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公办中小学转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论文试图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选择青岛这样一个东部中等发达城市,以一所正在转制的初级中学为个案(笔者的工作单位),旨在探讨目前这所转制学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公办转制”的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人事制度和教学改革等问题做更深入的探索。 本研究以访谈、观察、实物分析、问卷、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这所学校转制前后进行过程性描述,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角度对学校转制后内部管理、师资队伍、招生情况、教育教学等层面进行描述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笔者通过对青岛十中长期的实地个案研究(field and case study),认为这所公办转制学校存在下列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一,学校转制后,校内仍然存在所有权和办学权相互矛盾的现象,社会对该校转制尚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其二,生源数量、质量不够理想,学校要继续改变“弱校”阴影;其三,校内管理结构改革难以推进,办事效率低下;其四,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尚需引进市场的绩效评价机制;其五,师生比不合理、资源配置较低,办学成本过高等。 上述问题与国内已有的同类研究成果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反映出探索公立中小学转制的意义在于:探索学校“转制”到底转的是什么“制”?转制后在领导结构、教师聘用、激励机制、招生对策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应建立何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办铸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于搞活学校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 本论文的个案研究说明,这个学校所具有的特殊性。如:招生方面不够理想、师生比过高,这些是该校长期以来在薄弱学校的阴影下所形成的。对于薄弱学校转制,笔者认为首先应分析其薄弱的最主要原因,该校形成薄弱的原因有外因更有内因。学校管理不善,必将后患无穷。所以分析学校产生薄弱的过程,做到对症下药,彻底清除掉形成薄弱的顽疾。这是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这种方法,对本个案研究所做出的过程性诊断。 最后,笔者认为公立中小学转制应与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前提。根据国外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人,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投人,是保证普及义务教育及其质量的根本前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可结合社会力量办学、适度进行公立学校转制实验,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根据教育创新的办学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例如,设立监理会、董事会等,规范学校的日常运行机制,尽快提高整体办学水平。